编辑:ddayh.cn
人一生中最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年龄阶段是儿童期。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生长发育、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儿童成年后的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由于儿童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不利因素较多,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余地小和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以及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自发清除率,临床上仅对部分消化不良儿童和已接受内镜检查明确有消化性溃疡的儿童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与治疗。因此,儿童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哪些有效措施可以建立儿童的“幽门螺杆菌防护罩”呢?
? ? ? ?
最近,一项研究纳入了苏州市两所幼儿园的204例儿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研究结果提供了三种可执行的预防措施:
?
1、规范照养人带养习惯
许多家长由于缺乏健康卫生常识,就餐前不常洗手,儿童饭前便后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照养人和儿童共用餐具、共用喝水和漱口杯等不卫生的习惯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风险。我国的饮食习惯为公食制,而且有父母或照养人帮助幼儿咀嚼或品尝食物的习惯,这种喂养方式造成父母或照养人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致病菌直接播散到幼儿口腔中,从而引起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发。多因素分析还提示,饭前便后洗手是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保护因素。
?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成员,父母有胃病史的儿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规范儿童个人卫生习惯
研究提示,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儿童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除照养人的习惯影响之外,爱啃手指也是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支持了幽门螺杆菌“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途径的理论。因此,对于儿童部分不良卫生习惯,照养人应尽量予以纠正。
?
3、有效的口腔清洁措施?
研究表明,专用具有抗菌作用的牙膏早晚各刷牙1次,刷牙时要求不蘸水“干刷” 2~3?min,再含漱片刻,可有效降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涉及到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由于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晓率不高,对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防治重视不够,导致幽门螺杆菌传播难以控制。口腔幽门螺杆菌可源源不断地伴随唾液吞咽入胃,增加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会,而儿童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往往无消化道症状或有不典型消化道症状(纳差、易腹痛、呕吐、腹胀等),临床上对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一般不知晓或不作处理,但反复胃液的反流,或呕吐时幽门螺杆菌的胃-口传播,可导致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幽门螺杆菌在体内长期定植,将进一步引起一系列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成人胃癌发病率与儿童时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显著相关,这些均已得到医学界的认同。?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黏膜中分离出一种螺杆菌,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后来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此后,Krajden等和Ferguson等相继从牙菌斑和唾液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推测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第二储存地。此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证实在口腔的各个部位均存在幽门螺杆菌。有研究发现,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口腔黏膜和胃黏膜有类似的组织学特征,提示胃内幽门螺杆菌与口腔幽门螺杆菌可能存在着交叉感染,有学者认为,同一个体牙菌斑和胃黏膜中的幽门螺杆菌属同种菌株的可能性较大,口腔幽门螺杆菌可能是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来源。人一生中最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年龄阶段是儿童期,口-口传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不仅可导致儿童龋齿、口臭及口腔溃疡等多种口腔疾病,还可伴随唾液吞咽到胃内并定植,增加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口腔清洁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
?
总之,要预防和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倡做到以下几点:
?
⑴进一步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照养人的卫生意识,改变照养人不卫生的带养习惯,如咀嚼食物或品尝食物实行分餐制,不和幼儿同筷同碗同进餐,降低口—口传播途径的来源;
?
⑵照养人应注重自身卫生,并引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口腔卫生,强调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性。
?
在临床处理儿童龋齿及口腔疾病的同时,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尽早、准确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可减少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和发展,对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门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