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 高血压伴发焦虑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ddayh.cn
紧张、焦虑情绪是高血压患者主要的伴发症状之一,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根据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即每3-4人中就约有1人患有高血压病。可以看到我国高血压病人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的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对高血压患者开展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服药,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容易引发患者产生焦虑情绪,进而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血压波动的情况。结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高血压患者由于担忧、出行限制等内部外部的因素也可能使其产生或加重焦虑的情绪并影响血压的控制。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对高血压伴发焦虑症状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9年3月由中华中医学会发布的《中医治未病 高血压伴发焦虑专家共识》从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作为出发点,明确了高血压伴焦虑症状的早期中医药干预手段的标准。
1、高血压伴发焦虑的定义
共识中对高血压伴发焦虑进行了定义,指出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焦躁、紧张不安、恐惧或害怕等,也可伴有心悸、胸闷、气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但这种焦虑状态尚未达到或符合焦虑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患者既往无焦虑障碍病史。
2、高血压伴发焦虑临床特征
2.1 危险因素
共识中列举了影响高血压伴发焦虑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婚姻家庭状态、经济因素、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分级、血压控制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伴随并发症等。
2.2 临床表现
当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随之而来出现的担心、焦躁、紧张不安恐惧和害怕等,或同时伴心悸、胸闷、气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坐立不安等运动性表现等明显的变化,但以上状态程度和(或)持续时间尚未达到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以上焦虑状态外,部分高血压患者可无明显焦虑情绪表现,临床应全面详细地了解患者情况加以判断。
2.3 体征
高血压伴发焦虑患者体征,除原发高血压体征外,无其他明显异常体征。
2.4 辅助检查
除高血压患者需要的实验室检查外,推荐临床可酌情选择焦虑评分量表作为参考,以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4项版)、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等。
2.5 判定标准
对于高血压伴焦虑的判定,在结合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基础上,患者需满足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未达到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患者焦虑情绪是后出现于高血压。这里需要提出一点的是,该共识中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判定标准是基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共识在起草时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未正式公布(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高血压定义如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140 mmHg和(或) 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 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3、干预原则和时机
对于干预原则,共识观点为控制患者血压是核心,对于高血压伴焦虑患者和高血压但未出现焦虑情绪的患者应积极的采取干预和预防手段。并指出中医干预高血压伴发焦虑的基本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兼畅达情。
4、中医药干预方式及推荐方案
基于方式不同,共识推荐了以下几种中医药干预手段,如辨证分型干预、中成药、针刺、以及心理干预、药膳食疗干预、推拿等其他干预方式。
以辨证分型干预和推荐中成药为例。基于不同的辨证分型特点,如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郁脾虚。按照以上分型推荐了对应的方药进行干预。如天麻钩藤饮用于阴虚阳亢者(推荐级别D),半夏白术天麻汤 针对痰湿壅盛者(推荐级别D)。
同时共识也对相关中成药,如松龄血脉康、九味镇心颗粒等中成药进行了推荐,并详细介绍了各中成药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供临床参考。以松龄血脉康胶囊为例,药物组成为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高血压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总结,随着,社会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高血压的患者人群在逐渐增大,其中高血压伴焦虑是患者常见的状态,我们应该在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的同时,参考共识建议采取合理的手段预防或干预高血压伴发焦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