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
心衰是高血压较为常见的并存临床疾病,控制血压有助于缓解心衰症状,并延缓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此外高血压是心衰的常见病因,约2/3的心衰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导致的慢性心衰通常早期表现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晚期或合并其他病因时表现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
长期和持续的高血压可促进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厚和心肌损伤,继而可引起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激活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因子致心肌重构,心肌重构又会使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进一步增加而加重心肌重构而致心衰。
| |
| 治疗的循证证据有限。高血压心脏病伴HFpEF者,有容量负荷过重者首选利尿剂降压,ACEI/ARB和β1受体阻滞剂是相对优选的降压药物。不推荐常规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
| 降压药物首选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或联合用药。若高血压仍持续存在,推荐使用噻嗪类利尿剂(若已用噻嗪类利尿剂,转用袢利尿剂)。部分CCB对心功能有不良影响,但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不会降低心功能或增加病死率,若血压仍不达标,推荐使用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HFrEF者禁用α受体拮抗剂、莫索尼定、地尔硫?和维拉帕米,地尔硫?和维拉帕米对于HFpEF者仍可能是安全的。 |
注:①慢性HFrEF者避免使用大多数CCB,尤其是短效二氢吡啶类CCB及有负性肌力作用的非二氢吡啶类CCB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因其不能改善症状或提高运动耐量,短期治疗可致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长期使用可使心功能恶化,增加死亡风险。但心衰者若有严重高血压或心绞痛,其他药物不能控制需用CCB时,可选择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两者长期使用安全性较好,虽不能提高生存率,但对预后无不利影响。②心衰者降压治疗可选择改善心室重构和心衰预后的药物,避免负性肌力药物。避免使用有心脏抑制作用的大多数CCB(仅针对HFrEF)、有钠潴留作用的强效血管扩张剂(如α受体阻滞剂)。 |
高血压是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其危险因素如老年、妇女绝经后、氧化应激反应、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嗜烟酒、糖尿病等,都与骨密度降低有关。
| | |
| | ①袢利尿剂对骨密度有负性作用,主要是因其可抑制Ca2+的重吸收,使尿中Ca2+排出增多,致血Ca2+降低,使骨折风险增加。②噻嗪类利尿剂有升高血钙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血压者骨密度减低,合并骨质疏松的高血压者可选用。③阿米洛利可减少尿液中排泄的钙离子浓度,适于合并草酸钙肾结石者。 |
| 二氢吡啶类CCB: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 ①CCB可影响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功能,对骨代谢有正面和负面影响,还可抑制体外破骨细胞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使骨陷窝及骨吸收减少,细胞内钙增加,但CCB对骨代谢的影响不甚清楚,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②一种观点认为,非二氢吡啶类CCB可降低骨折风险。CCB还可通过抑制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改变PTH水平及影响降钙素水平,如尼群地平可增加高血压者PTH水平,使降钙素水平降低,尼卡地平和地尔硫?则不影响血浆PTH浓度,可能与药物构型有关。此外CCB可使细胞膜Ca2+通道开放数目减少,失活加快而阻止Ca2+内流,泵出细胞内多余的Ca2+,纠正细胞的Ca2+紊乱。因此,CCB可能预防骨质疏松症。③另一种观点认为,CCB特别是L-型电压依赖性Ca2+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CCB、维拉帕米、地尔硫?),可能对骨质疏松是一种负面的影响,长期使用CCB者需注意骨折风险。 |
| | 血管紧张素I与II与骨质疏松发生密切相关,ACEI/ARB可使血管紧张素II水平下降,使骨密度增加。近年的研究发现ACEI、ARB可增加骨量,降低骨折风险,但需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
| | 交感神经系统对骨代谢有一定的影响,交感神经细胞可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高血压伴骨密度降低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骨折,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骨折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减少可能与β1受体阻断有关。但β受体阻滞剂能否改善骨质疏症仍存在争议,尚需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
目前文献证实,袢利尿剂对骨密度有负性作用,且现已证明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增加骨密度,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可能有一定骨保护作用,可增加骨密度和强度,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风险,但尚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证据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体位性高血压是体位由卧位转为直立后的3min内收缩压升高幅度>20mmHg。临床通常无特异性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慌、疲倦等,可能与靶器官损害和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α1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助于体位性高血压的控制,但注意其与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时可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需谨慎。另外可使用神经功能调节药物如B族维生素等、安定类镇静剂作为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