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侯,应该注意既要兼顾不影响血脂和血糖类的代谢,同时注意是否存在合并症,从而更好的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我们首先将以下每种降压药物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让大家更加了解其特性,做到科学合理的用药。
一、ACEI、ARB类(普利、沙坦类)药物。
ACEI类包括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药物,ARB类降压药包括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坎地沙坦等。临床表明,这两种降压药物既可以降低血压,又对葡萄糖、脂质代谢无不利影响。长期使用还可以减少新发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额外好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嗽、血管性水肿,个别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味觉异常的情况。高钾血症、孕妇以及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严重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二、CCB类(钙通道阻滞剂)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包括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尼卡地平、尼群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降压药物,对血脂、血糖代谢、尿酸代谢几乎无影响。但少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颜面部潮红、双下肢水肿、头痛、心率加快。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停用该种药物后就可好转。以笔者的临床经验来看,氨氯地平半衰期较长、起效缓和、降压平稳,不良反应相对更加少见。
三、β受体阻滞剂(以洛尔类为代表)。
β受体阻滞剂有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等药物。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可能会掩盖和延长低血糖反应。少数人有肢端发冷、疲劳感、心跳过慢等。另外,如果需要停用β受体阻滞剂,建议逐渐减量,不可突然撤药,以免引起撤药综合征。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对少部分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问题也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另外,β受体阻滞剂也不能用于孕妇。
四、利尿剂(以氢氯噻嗪为代表)。
在高血压的治疗领域,利尿剂有2种药物使用的最多,分别是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氢氯噻嗪使用的常规剂量为12.5mg(半片)/天,吲哒帕胺缓释剂量为1.5mg/天。利尿剂适合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特别是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使用剂量较大时,容易发生低钾和影响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的代谢。有些病人服用后会出现乏力、尿量增多、痛风症状加重。故不适合用于痛风和低钾、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
五、联合用药的降压方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效果更佳。
服用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降压的疗效加强,副作用却下降了,特别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如说,氨氯地平有直接扩张动脉的作用,而替米沙坦既扩张动脉、又扩张静脉,故两药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氨氯地平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踝部水肿,可被替米沙坦减轻或抵消。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的联合降压方案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明显提高血压控制率。此外,替米沙坦不仅可部分阻断氨氯地平所致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和心率加快的不良反应,还可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是合理的联合降压方案。
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糖很常见,同时往往合并其他多种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等,促进并加重心血管风险发生和发展。因此,血糖控制强调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对多种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控制。
一、血糖控制目标。
HbA1c < 7% ; 空腹血糖 4. 4 ~7. 0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或非空腹血糖 < 10. 0 mmol /L。容易发生低血糖、病程长、老年人、合并症或并发症多、难以自我血糖监测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1 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病、眼底病等并发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基本原则是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二、降糖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则。
大多数 2 型糖尿病患者,首选二甲双胍。?体重偏瘦或单用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者,改用或加用 α 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或二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或注射类降糖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肽-1激动剂。新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SGLT2) 抑制剂或GLP-1 受体激动剂,除了能有效降低血糖,还有轻度降低收缩压和减轻体重的作用。
采用 2 种中等以上剂量降糖药物而仍难以控制血糖者,可采用白天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效或超长效胰岛素治疗; 如果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采用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降压药物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例如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噻嗪类利尿药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β 受体阻滞剂可以掩盖心率增快等低血糖反应。
临床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群非常多,只要您科学使用降压与降糖药,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定期至专科医师处复诊,就能更好的控制血压与血糖,尽可能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
看完这篇文章,您更加明白了吗?
如还需咨询相关问题,可以微信扫描二维码,随时可以联系我!
热门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