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出行,去了解,去感悟周边的世界,慢慢的人的生活圈子变大了,四处奔走劳碌或者旅游变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佐料。
记得我们自己科一个老主任在家人陪同下出去旅游,去了台湾,比较辛苦,一直坐飞机,本来是儿女的一片孝心,但等他回到大陆时突然胸闷了起来,于是就来自己医院看病,检查报告提示d2聚体偏高,心电图有右心室负荷表现,提示肺栓塞。计划晚上尽快把检查做掉,但老主任担心造影剂负荷的事情,决定晚点做,也就是第二天,先用上甘素。可就在一念之差,中午突然又胸闷加重起来,人很快意识到大面积肺栓塞可能发生了。虽然血压心率还是好的,但人变得烦躁起来,决定转重症病房,可就在搬运途中,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血压测不出,后经气管插管,积极抢救,人仍然没有上流回来,病例分析时,大家都很伤心,认为他错失了抢救机会,这也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大意。这不在上个月我们医院之前的内科主任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肺栓塞,d2高,右心室负荷重,及时给他做了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行抗凝治疗,後稳定出院随访了。
这样类似的病例还有很多,尤其老年人,下肢静脉有血栓,斑块脱落进入肺动脉的有很多,很多都有下肢制动病史,或旅游或长期卧床,再加上年龄大,有点糖尿病,高血压等等,都加重了老年人发生肺栓塞的机会。
目前针对肺栓塞治疗有几种方法,有抗凝就可以,有的需要及时溶栓,有的需要导管碎栓,有的可以外科开刀取栓,或者滤器防止大块血栓脱落等等,但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为主,尤其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出去旅游,一定要经常动动下肢,不能不动,否则发生血栓风险很高!再次提醒大家一定当心,不能让孝心变成后悔。
除了肺栓塞之外,和旅途相关的还有其他,在此我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胡大一教授,一个是我自己亲身经历。
记得前几年印象是2015年,胡大一教授坐高铁回北京,在高铁上突然遇到一个人浑身大汗,胸闷胸痛,成持续性,不能缓解。问病史了解既往有冠心病pci病史,平素有劳力性胸闷,胡教授很快判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让患者放轻松,高铁及时联系120,在下一站郑州站等候,同时胡教授及时和郑大附院联系好急救人员,很快患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通了血管,很快症状就减轻,康复出院了,在该抢救过程中,胡教授全程陪护,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该病人运气好,正好遇到了我们科的医生,而且还是国内顶级专家胡大一教授。人的运气有的时候很关键,但最关键的还是遇到了好心的医生,如果没有遇到,如果没有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可能他就没有了后来。胡教授的故事讲完了,后面讲述的是我的故事。
因为家里有亲戚过世,和同事调好班以后就匆匆忙忙赶火车回去。故事就发生在k1234次这趟开往石家庄的快车上。凌晨04:00快到邯郸车站时,突然有人呼叫乘务员,说有患者摔倒了,没有反应了。就在我的车厢,大家都没人敢过去。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回荡着一个好心人的呼叫声,乘务员,乘务员!我当时还在睡梦中,昨天值夜班太累了,被惊醒了,第一反应得赶紧过去,万一没有心律,这个人可能抢救晚点就来不及了。三步并作两步,在走廊地上躺着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人呼之能应,大动脉搏动有,律齐,不快,只是脉搏比较弱,初判定血压低。肢体湿冷,问病史,患者刚下来准备如厕,突然头晕黑蒙伴有乏力。然后就趟下了,之前初中有一次类似病史,也是在上厕所时,其他基础疾病没有。及时叫来乘务员,及时叫来乘务员,拿了听诊器,血压计,后来患者血压恢复,心率正常,心音是好的,没有杂音。可以初步判断患者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待排。患者休息一会儿后就可以了。刚工作一周,出差比较累,加上没有休息好,诱发了。嘱咐他好好休息观察一下,患者不乐意去医院,也不能强求,于是就在邯郸站下车,我嘱咐其观察一会儿,去医院看看查一下。
后面如果明确是血管迷走性晕厥,那他肯定不能开车,也不能经常憋小便,平时站立都要慢一些。至于是否选择gp消融或者药物来治疗,就需要看他的发作是否频繁了。
该晕厥发作时正好碰到我这个心内科医生,可以及时评估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没有医生在,如果没有相关好心人及时呼救,如果他的病是器质性的,那末他可能就会变得很危险,这趟列车可能就会变成开往冬天的列车,也是他人生最后一趟了。
世界上还是好心人多,但大家还是需要提高警惕,旅途之中要当心。也希望我们的乘务员会最基本的抢救措施,否则一旦没有医生,一旦没有人出手相救,可以必要时及时心肺复苏,为挽救生命提供时间。所以该事件提醒相关公司企业对人员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否则随着现在医疗纠纷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复杂,政府的不作为,真不能保证后续能有那末多人出手相救。你难道忘了新闻报道中那些摔倒在马路上,摔倒在路边的老年人,年轻人了吗?真希望这个社会让人心凉的事情越来越少,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国家才能进步!
最后借此机会,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健康!旅途越来越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