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许多来心内科就诊的病人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例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抗凝药(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都是抗栓,但是二者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抗凝药?本文将与大家分享有关的小知识。
血栓形成机制
不同疾病血栓形成的方式不同,病因决定了抗栓的方式。依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分为了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接下来就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二者的区别。
1动脉血栓
大家熟知的冠心病就是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动脉内血流较快,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内皮的斑块易受血流冲击破损,为了堵住破溃的地方,血小板大量聚集。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管径较小,在此基础上血小板形成的栓子更易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就像堵住了河流,下游的组织不能得到供给。
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管径较小
斑块易受血流冲击破损,为了堵住破溃的地方,血小板大量聚集
血小板形成的栓子更易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流较快,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集聚,形成动脉内血栓。
2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房颤诱发脑卒中等都是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静脉内血流较慢,凝血因子等聚集,活化X因子为Xa因子,Xa因子像剪刀一样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进行修饰,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结合成网,像渔网一样网住了红细胞、血小板等,最终形成了血栓。血栓堵住血管,造成了继发损害。
静脉内血流较慢,凝血因子等聚集
纤维蛋白原进行修饰,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结合成网
纤维蛋白网住红细胞,血小板形成血栓
静脉内血流较慢,血流郁滞,凝血因子聚集。聚集的凝血因子像网一样,网住了血管内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形成了静脉血栓。
如何抗栓
1抗动脉血栓——抗血小板药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就是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药物抑制了血小板的功能,阻止了血小板聚集。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对于动脉血栓的患者(冠心病等),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是必需的。
2抗静脉血栓——抗凝药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凝血因子的激活,抗凝药抑制了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了纤维蛋白网的形成。
常见的抗凝药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对于房颤的患者,服用抗凝药将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
细谈抗凝药
1华法林
优点: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华法林价格便宜。
缺点:华法林易受其他食物、药物的影响,因此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抽血监测INR。
2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效果等同或优于华法林。
优点:
1、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其他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药效不易受其影响。
2、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不需监测INR。
2、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可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缺点:
1、新型口服抗凝药价格较高
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3小结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极大程度改善华法林的缺点。对于不愿服用华法林、不愿意抽血检测INR或使用华法林疗效不佳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是更优的选择。
但是服用抗凝药的患者,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需要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出血风险大大增高。对于上述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有没有更加的治疗方式呢?
左心耳封堵
1左心耳
与发育成熟的左房不同,左心耳内有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表面不光滑,易使血流产生漩涡和流速减慢。这种血流淤滞给凝血因子的聚集和活化提供了基础。有研究指出,57%的瓣膜性房颤和90%的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均来自左心耳。
2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是用封堵器将左心耳封上。左心耳封堵可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形成血栓及该部位血栓脱落,降低患者出现残疾及死亡的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症为CHA2DS2-VASC评分≥2的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者(运动员、演员、社交活动较多者等)
(2)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者
(3)服用口服抗凝药容易发生出血者
(4)HAS-BLED评分≥3者
热门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