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不知道您的患者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心脏很厉害地跳一下或者心脏突然一下“发空”,有时候还伴有心慌、心悸、胸痛等症状,这可能就是心脏早搏,也就是老百姓讲的“漏跳”或者“偷停”。
早搏是一种比较高发的心律失常,可偶然出现或者在劳累、紧张、喝浓茶或咖啡后出现,多则24小时内达到数万次。如果无限次监测,多数人都能“抓到”早搏。早搏可以没有症状,体检偶然发现,也可以伴有严重心悸、胸闷等不适。室性早搏最常见于正常人,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早搏还可进一步诱发心动过速,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心脏早搏千万不能忽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然而,大众对早搏的认识还是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早搏是由心脏病引起
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不伴有心脏病的称做功能性早搏,伴有心脏病的称做器质性早搏。有人认为早搏就是不正常,是心脏有病,这不完全正确。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生理性早搏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炊料时。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早搏。成年人的早搏大多与忧虑有关。
病理性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等。当然,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正常人群中也会出现早搏现象,而单纯的早搏并不能简单的认为与心脏病有关。
误区二:早搏是心脏停跳
所谓早搏,是由异常心电现象引起的心脏提前收缩,即心脏受到窦房结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缩。根据指令所在地的不同,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窦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区性早搏。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也没有停跳,只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导致这一次的脉搏减弱,好像停了一次。
会自己搭脉的人可以感觉到,早搏后那一次脉搏稍强,这是因为早搏后那次搏动的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多,从而代偿了早搏导致的血液搏出量的减少。所以,早搏并没有使心脏停跳。
误区三:早搏的频率与危险性有关
过去,通常把每分钟出现6次早搏作为一个界限,每分钟6次以上者多考虑病理性早搏,6次以下者多属于生理性早搏。现代医学证明,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
比如在升学体检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这些学生仍然活蹦乱跳,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有些人只是偶发早搏,就感觉心跳到了喉咙口,很不舒服。有症状的可能是病理性早搏,没有症状的也不能排除病理性的可能。
热门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