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通常泛指直径< 150μm 的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在脉管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影响血压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容量和阻力。因此当前常见的降压药物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容量的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针对阻力的抗高血压药物:CCB、ACEI、ARB。 对于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的。1980 年前,主要针对血管舒缩反应,扩张阻力小动脉或降低小动脉对血管收缩性物质的反应。1980 年后,开始针对血管重塑,纠正大小动脉的增生、肥厚。1990 年中后期,针对微循环稀疏,纠正这一结构性异常改变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
当血压改变时,微循环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中心动脉血压相对比较低,桡动脉、股动脉血压比中心动脉高,到微循环时,既要满足机体营养和氧气代谢的需要,又是缓冲血压下降最关键的环节。毛细血管是单层的内皮细胞,血压太高会造成血管破裂。因此微循环是决定外周阻力的最关键部位。 高血压往往认为是血管病变,不同的靶器官损害表现为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在该过程中,血管要进行一系列的重构,于大动脉而言压力增高、内膜明显增厚,属于肥厚性、增生性的重构。但在小血管处压力增高,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壁的厚度基本无变化,相对于大、中血管是逆行性的重构。
简而言之,微循环发生的病理生理方面的改变为,第一,血管收缩张力调节机制可能存在缺陷;第二,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结构可能存在解剖学改变,比如管壁管腔比值增加。 那微循环和高血压究竟有没有关系?有关。经典的血压升高、外周张力增高主要是 RAS 激活,血管紧张素的增加及内皮收缩的增加。但在已患高血压的情况下,除三高之外还有高尿酸、肥胖,这些紊乱都表现为除了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以导致微血管的网络新生能力不足,因此微血管稀疏也可以导致血压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