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腹痛与排便相关,多在排便后改善。
常见病因
具体病因和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胃肠动力学异常:患者对各种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
2. 内脏感觉异常:患者对肠道充盈扩张、肠平滑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敏感性增强,易产生腹胀、腹痛。
3. 肠道感染治愈后: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素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4. 胃肠道激素:胃肠道肽类激素如缩胆囊素等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
5. 精神心理障碍:研究显示此类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高于正常人,对应激反应更敏感和强烈。
高风险人群
1. 中青年女性:在我国的患者以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有关。
2. 精神压力大者:由于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密切相关,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正常人,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症状。
典型症状
1. 腹痛或腹部不适: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腹部不适,部位不定,多见于下腹和左下腹,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 腹泻: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糊状、含大量黏液,但无脓血。一般夜间不出现,部分患者可因进食诱发腹泻,次数少者3-5次,多者可达十余次。
3. 便秘:患者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
其他症状
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呕吐等。
并发症状
1. 消化不良:患者可出现餐后胀饱症状,即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不适感、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
2. 胃食管反流:典型症状为烧心,即位于胸骨后的不适感或灼痛;反流,即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3. 肠外症状:患者可出现乏力、尿频、尿急、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症状。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粪便隐血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沉、甲状腺功能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2. 病原学检查:采集粪便进行细菌培养,除外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可能。粪便采集应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排便后立即取材,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材,寒冷季节标本传送及检查时均需保温。
3. 结肠镜检查:对于年龄40岁以上患者,除上述检查外,尚需进行结肠镜检查并进行黏膜活检以除外肠道感染性、肿瘤性疾病等。
4. 腹部CT和腹部超声检查:空腹时进行检查,用来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鉴别判断
1. 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患者的乳糖酶活性降低、缺乏甚至缺失,导致进入肠道的乳糖吸收不良而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多因食用大量乳制品引起。
2. 溃疡性结肠炎:有发热、脓血便等异常表现,经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
3.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都会出现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进行甲状腺功能及超声检查可以鉴别。
4.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时由胃肠道蠕动减弱及肠道不协调运动引起,胃肠道结构无异常,多见于6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而肠易激综合征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且肚痛与排便、大便性状和次数相关。
治疗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因疾病产生的心理顾虑。
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东莨菪碱、匹维溴铵、曲美布汀、地芬诺酯、洛哌丁胺、蒙脱石散、聚乙二醇、乳果糖、阿洛司琼、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1. 解痉药:抗胆碱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缓解腹痛的对症治疗。
2. 止泻药:较重者可以使用地芬诺酯、洛哌丁胺,止泻效果好。较轻者可以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
3. 泻药:对便秘型患者可酌情使用作用温和的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
4. 动力感觉调节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以缓解女性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和排便频率。但应警惕不良反应,如缺血性肠炎等。
5. 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
6. 肠道微生态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有一定效果。
心理治疗
1. 认知行为疗法:采用CBT培养积极思维方式,可以更好的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改善焦虑和消极思维,提高生活质量;正念减压疗法可缓解患者症状。
2. 其他:如心理疗法、催眠疗法、放松疗法、冥想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肝郁脾虚所致,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行气为主,具体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其他治疗
特定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可采用排除性饮食疗法确定引起症状的食物,制定个体化的食谱。
预后
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患者在1年内症状消失。腹部症状持续的患者、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病程长、既往有手术史者预后较差。
日常注意事项
1. 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避免吃油腻、生冷、高敏的食物。
2. 在自身可接受的强度下适量运动,可以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
3.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压力,如果有抑郁、焦虑等问题需要及时治疗。
热门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