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 陈涵
一个消化科大夫的日常,与如何指导病人正确地“吃喝拉撒”脱不了关系。比如,病人常问:“大夫,您快瞅瞅我这大便,有粘液正常么?”
事实上,大便偶有少量粘液没必要引起恐慌,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您察觉自己排泄黏液便的次数越发频繁,且粘液量也逐渐增多,那么您就有必要咨询消化科大夫了,因为这是一种消化系统紊乱的征兆。
人体,粘液由黏膜分泌。黏膜分布于口、鼻、咽喉、肺以及消化道等,它是固有免疫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界各类微生物的侵袭,粘液就是黏膜抵御外来侵略的武器之一。而在消化道,粘液还起到润滑作用,能促进食物在胃肠蠕动下的消化吸收之旅,最终,有助于便便的排出。
那么,消化科大夫如何分析粘液便呢?单纯的粘液便一般有两种性质:清澈粘液和黄色黏液。如果便中带血且伴有排便习惯改变,那更要引起注意了:首先,需要完善患者的病史体征:如年龄、粘液性质,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现归纳一些不同类型黏液便潜在的原因:
1.肠蠕动基本正常的黏液便
(1)痔疮:内痔常引起黏液便,其他症状包括:肛门瘙痒、便血及肛门粘膜肿胀等。
(2)肠道寄生虫:如贾第鞭毛虫、蛔虫等,黏液便可能是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还包括:慢性腹胀、腹泻等。诊断:粪常规提示寄生虫感染,血常规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3)肠息肉及肠肿瘤:患者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消瘦,血便等。
2.肠蠕动减弱导致的黏液便
(1)便秘:可能由于上班族静坐的生活习惯、饮水不足、高脂低纤维饮食、焦虑抑郁等引起。
(2)肠梗阻:息肉、肠扭转、肠套叠以及异物等。
3. 肠蠕动亢进导致的黏液便
(1)食物中毒:一般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怀疑食物中毒,首先需回顾患者72h前进食了哪些可疑食物。行粪便常规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哪种微生物感染。
(2)肠易激综合症(IBS):年轻人多见,黏液便伴腹痛、不正常的排便习惯,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则考虑肠易激综合症可能。IBS常可通过心理压力、进食某些敏感食物而诱发。
(3)食物不耐受:即日常所说的“食物过敏”:包括:乳糖不耐症(进食奶制品后腹泻)、果糖吸收不良、乳糜泻(进食面筋类食物后腹泻)等疾病。诊断的线索是通过排除敏感饮食,逐渐浮现。如果是乳糜泻患者,一般行肠镜检查后活检可发现小肠绒毛萎缩等病理学特征。
(4)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各疾病基础上出现,如:果糖吸收不良、糖尿病、系统性硬化症以及其他肠道蠕动障碍等。通常小肠内并不存在大量的细菌,当大量细菌进入小肠时,它们可能大量增殖而失去控制。
(5)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主要可分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类型。大便粘液(伴或不伴腹泻)较常见,除此以外,患者还可能伴有:低烧、腹部不适、便血以及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等。
(6)憩室炎:一般见于长期高脂饮食的老年患者,高脂饮食造成长期便秘,用力排便时肠黏膜层被压入结肠肌肉的格状结构,形成结肠憩室。可有粘液便,其他症状还包括:腹痛(一般左侧多见)、腹泻、腹胀,肛门排气增多等。
如何治疗呢?
如查有以上所述的胃肠道疾病,则患者需在大夫的协助下治疗原发疾病:如肠易激综合症、囊性纤维化、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2.如未有明显症状和病因,黏液便可随改善生活方式而消失,主要包括:
(1)增加水的摄入量;
(2)调理肠道菌群: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补充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3)清淡饮食,如食用如低酸和非辛辣食物等,不易引起胃肠道炎症;
(4)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平衡每日摄入的纤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多食蔬菜水果,少食用辛辣生冷食物。
热门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