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先天性心脏病能自愈吗?这是许多先心病患儿父母急切想知道和了解的问题。
从目前医学研究和多年的临床观察来看,只有部分简单先心病有自愈可能,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无自愈可能,并且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
那么,有哪些先天性心脏病能够自愈呢?缺损闭合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一、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是胚胎心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左右心室间的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属于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小儿先心病的20%-40%,单独存在时,有部分患儿可能自行愈合,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和位置。
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部位可以分为四类:
1、膜部室缺,此型最多见,约占60-70%;
2、肌部室缺;
3、肺动脉瓣下或双动脉瓣下又称为干下型室缺;
4、右心室流入道室缺:位于三尖瓣隔瓣后方,约占20%。
室缺的自然闭合率在21%-63%,干下型室缺无自愈的可能性,膜部和肌部室缺有35%-80%的自愈机会。缺损大部分在5岁以内闭合,尤其是1岁以内。
巨大的室缺,20%-50%婴儿在1-2岁内因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此,建议这种类型的患儿要及早接受手术治疗。
二、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使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合的房间孔。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病率比约为1:(1.5-3.0),且有家族遗传倾向。
房间隔缺损通常分为三类:
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最为常见的房缺类型;
2、静脉窦性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靠近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又分为上腔型和下腔型两种;
3、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实际上是房室间隔(即心内膜垫缺损)的一种。
一般来说,只有较小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较大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静脉窦型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均不能自动闭合,必须及早手术治疗。
据报道,在婴幼儿中,直径小于3mm的房缺绝大部分都能自动闭合,1岁以内自愈可能性较大;直径小于5mm的小的继发孔型房缺自愈率高达80%;直径3-8mm的房缺也有可能在3岁以内自动闭合。
由于房间隔缺损早期对患儿心脏和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因此,对于直径8mm以内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只要没有临床症状,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也显示缺损有变小的趋势,平时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心衰,没有口唇、颜面部青紫等,可以暂时先观察。
反之,如果观察期间,患儿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生长发育迟缓、多汗、气喘、心悸等,则表明房间隔缺损对孩子影响较大,需要及早手术治疗。
三、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是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约占先心病的20%左右,男女发病率比约1:3。
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与地理位置存在一定关系,如高原地区发生率更高。另外也与出生状况有关,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产新生儿,体重小的新生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者。据报道,在出生时体重小于1.5kg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高达30%以上。
按照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和形态,一般分为三型:
1、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粗细不等;
2、漏斗型:长度与管型相似,但其近主动脉端粗大,向肺动脉端逐渐变窄;
3、窗型:肺动脉与主动脉紧贴,两者之间为一孔道,直径往往较大。
动脉导管未闭的自愈率不仅与大小有关,而且与患儿出生状况有关,自愈发生时间显著短于上述两种先心病。
对于足月产新生儿,在正常情况下,约50%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24小时自动闭合,90%于出生后48小时闭合,所有动脉导管均于72小时内闭合。如果出生1周后动脉导管仍然不闭合,则没有自动闭合的可能。
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自动闭合时间显著延长。通常,60%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3天内闭合,72%-75%于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虽然有人认为在2岁以内均存在自动闭合的可能,但通常认为出生3个月以后仍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此后自动闭合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如果早产儿出生3个月后动脉导管仍然没有自动闭合,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虽然上述三种先心病均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但还是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给出建议,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家长不能一味等待孩子自愈,幻想奇迹出现,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