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预防——关注餐后血糖远离糖尿病
编辑:ddayh.cn
糖尿病预防——关注餐后血糖 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糖尿病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患者参与度不高,尤其青壮年人群对于健康教育活动参与度很低,原因在于确诊糖尿病时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症状,因而疾病得不到重视。很多人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就诊,或疾病根本未得到早期诊断。人们往往以症状出现决定是否长期服药,这是最大的误区。
规律监测餐后血糖,遏制糖尿病进展
糖尿病高危人群一年应至少测量2~3次餐后血糖,仅在每年查体时测量1次是不够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每月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没有条件的话,每年应参加体检,且体检时除测量空腹血糖外还要测量餐后血糖。规律测量情况下,每次餐后血糖≥7.8 mmol/L则提示血糖代谢存在问题,应开始重视。进展为糖尿病的先兆为患者常伴饥饿感,餐前血糖不高甚至较低,这种情况下餐后2 h血糖可能非常高,提示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有研究发现,餐后血糖与冠心病发生及死亡均相关。在空腹血糖还不太高时,要尽早关注餐后血糖。
东方人群餐后高血糖患病率更高
中国及国外大型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患者与西方人群的血糖谱存在差异。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增高者比例远高于西方人群。东方人群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60%~70%),而西方人群其比例仅20%~30%。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群饮食烹调更细致,导致食物升糖指数更高,对餐后血糖也有一定影响。东西方人群的β细胞功能也不同,西方人群β细胞功能代偿性更好,而亚洲人群β细胞功能下降更早出现。去年发表于JAMA上的2010年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高达50.1%。
糖尿病前期干预的重要性
糖尿病若得不到良好控制,易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肿瘤及痴呆等,是慢病防控的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糖尿病前期患者将会进展为糖尿病。这部分人群是糖尿病最高危人群,多合并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同时伴发或发生大血管疾病风险非常高。在此阶段疾病是可逆转的,应进行干预且干预后的效果十分显著,这已得到很多研究证实。
糖尿病前期药物干预的时机
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处于正常高限(6%左右),虽然餐后血糖稍高,可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并使HbA1c恢复正常。若生活方式干预2~3个月后,餐后血糖仍较高且HbA1c无改善,就应启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干预结合能实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糖尿病前期患者若某阶段血糖控制得非常好,可停药观察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则继续用药,但需强调必须规律监测血糖。血糖异常是终身性问题,不能逃避,一定要定期监测并定期随访。
阿卡波糖用于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
临床试验显示,阿卡波糖能降低餐后血糖,减少新发糖尿病达30%以上。从DPP研究及其后续研究来看,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很差,早期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患者的血糖及体重均有所增加,而早期药物干预组血糖增幅相对较低,并能维持体重,且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对更少。当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会非常好,但这很难做到。
小结
重视餐后血糖的管理,在糖尿病前期即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可阻止疾病向糖尿病进展。在可选择的药物中,阿卡波糖是首个也是目前在中国唯一一个具有IGT适应证的药物,另外其可显著降低餐后高血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此类人群药物治疗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