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NIH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由于这种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所以其危害比较大。 骨质疏松的第一个特点是发病率高,有资料统计60岁以上骨质发生率是女性56%,男性29%;大于65岁的骨质疏松患者,70%的骨折可以归因于骨质疏松。第二个特点是致残率高,
1/4的人需要家庭护理,长期卧床带来褥疮、肺炎、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等。第三个特点是死亡率比较高,髋部骨折两年内的死亡率是25%。所以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危害大,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 骨质疏松临床诊疗的思路是早期要看有无危险因素,有无临床表现,据此进一步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诊断以后制定治疗方案或治疗原则。同时要进行早期的识别和筛查,然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预防骨折初次和再次发生。很多骨质疏松没有症状,有一部分人有疼痛感觉,所以最常见的两个治疗目标第一个是针对疼痛,消除疼痛,第二个是最终目标治疗骨折。对于低骨密度,没有骨折的病人干预的目的是要预防和减少发生第一次骨折。如果病人已经发生了一次骨折,治疗目的要预防发生第二次骨折,所以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骨折的初次发生和再次发生。
病人有身高变矮、脊柱变形或脆性骨折史就可能有骨折,必要时可以拍X光片判断有无骨折。有脆性骨折的话不管骨密度测定结果如何和有无危险因素都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加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没有骨折要看骨密度,如果骨密度小于2.5,不管有无危险因素都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加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如果骨密度在-1到-2.5是低骨量的人群,要判断有无危险因素,有危险因素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加药物治疗,没有危险因素可以进行基础治疗,比如生活方式改变,补钙剂等。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在生活饮食上低钙或高蛋白摄入、酒精中毒、吸烟、咖啡等。第二,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异常,饮食缺维生素D或缺日晒。第三,有内分泌性疾病,雄激素减少,降钙素缺乏。第四,长期服用激素、抗惊厥药物。第五,活动减少或不良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