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尿石症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复发率高,10年内复发率约为50%,两次发病间期平均为9年。尿石症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结石形成。在热带和亚热带以及其它地区的夏季,结石的发生率较高。其首要原因是气温高、湿度大,人体通过出汗和呼吸丢失的水分大为增加,结果导致尿液浓缩,使成石物质浓度增高。其次是由于日照时间长,人体合成1,25-双羟维生素D3增加,促进了肠道对钙的吸收,尿钙的排泄也随之增高。水分摄入不足可致尿液浓缩。如果尿量
? ?尿石症的好发年龄在30~50岁,男女之比大约3:1。发达国家的尿石症患病率为4%~24%。在发达国家,尿石症年发病率为0.04%~0.30%。上尿路结石包括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以及草酸钙与磷酸钙混合性结石,下尿路结石中,磷酸铵镁和尿酸铵结石的比率高于上尿路结石。
尿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体系。尿结石的形成是尿液中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能量,尿中成石物质含量过高所致的尿过饱和是驱动结石形成的能量来源。当尿过饱和时,液相趋于向固相转变。过饱和(SS)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溶度积)。尿结石由晶体和基质组成。多数结石含两种以上的晶体成分,以其中的一种为结石的主体;基质约占结石干重的3%,是一种类似尿粘蛋白的物质,其化学成分主要是氨基已糖。基质与尿石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
尿中的各种成石成分属难溶性物质,而且人体尿液大多是过饱和的。正常人尿中草酸钙的浓度较溶解度高4倍,但只在尿过饱和高于其溶解度的8倍时,才会发生沉淀现象。人们相继发现尿中存在各种结晶抑制因子。尿中重要的结石抑制因子有枸橼酸盐、镁、焦磷酸盐、TH蛋白、降钙素、尿桥蛋白和葡胺聚糖等,其中以枸橼酸盐和镁对尿过饱和水平的影响最大。这些结晶抑制因子主要是针对临床上最常见的草酸钙和磷酸钙结石而言的。结晶抑制因子能够吸附在晶体表面的生长点上,阻止其成核、生长和聚集。另外,结晶抑制因子还能络和尿中成石物质,降低其尿饱和水平。结石的形成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晶核形成→结晶生长→结晶聚集→结晶滞留→结石形成。
临床上大多数结石属草酸钙结石。草酸钙结石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高钙尿的定义是在随机饮食下,尿中钙排泻量>200mg/d或>4mg/kg/d。在草酸钙结石中,高钙尿是最常见的代谢紊乱,约占30%-60%。高尿钙症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吸收性高钙尿症,原因为肠道对钙的过度吸收;②肾性高钙尿症,原因是肾脏对尿钙的重吸收降低;③重吸收性高钙尿症,原因是骨骼对钙的动员增强。高草酸尿是指尿中草酸盐排出量>45mg/d,人体大约80%的草酸是肝内合成和维生素C代谢的终末产物,其余的是来自食物中的草酸,草酸在胃、小肠和结肠吸收,经肾脏排泄。高草酸尿症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原因为内源性草酸产生过多;②肠源性高草酸尿症,原因为外源性草酸吸收过多;③特发性高草酸尿症,原因不明,可能与红细胞转运草酸的功能增强有关。
高尿酸尿是指尿中尿酸的排泄量>600mg/d。临床上,大约15%的草酸钙结石是由高尿酸尿所致。造成这种高尿酸尿的主要原因是蛋白摄入过多;其次是由于体内尿酸合成过多,即使限制蛋白摄入,也不能纠正这种高尿酸尿。由高尿酸尿引起的草酸钙结石称为高尿酸尿性草酸钙结石(HUCN)。HUCN的形成过程已基本阐明,它是尿酸钠通过取向附生机制诱导了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当尿pH值>5.5时,过饱和尿酸在含钠的尿液中解离并形成尿酸钠,尿酸钠析出结晶后,再通过异质成核的作用来直接诱导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尿中过多的尿酸钠还可与尿中某些草酸钙结晶抑制因子结合,从而间接促进了草酸钙结晶的形成。
在含钙结石中,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生率约为19%~63%。枸橼酸对尿液草酸钙结晶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枸橼酸是一种结晶抑制因子,可直接抑制草酸钙结晶的成核、生长和聚集过程,虽然按克分子浓度计算,其抑制活性较其它抑制因子低,但由于其尿中浓度较其它抑制因子高,因而是重要的抑制因子;②枸橼酸是一种络合剂,可与尿中的钙离子络合,降低草酸钙饱和度,从而间接抑制了草酸钙结晶形成。低尿镁是指尿中排泄的镁<50mg/d。大约3%的钙性结石患者患有低镁尿症,其中约2/3还合并低枸橼酸尿症。镁是草酸钙和磷酸钙的结晶抑制因子,能够直接抑制结晶的成核、生长和聚集。
磷酸钙是结石中的常见成分,大多数草酸钙结石的核心都含有磷酸钙。纯磷酸钙结石的发生率并不高,其病因多为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肾小管的酸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
尿酸结石约占结石总数的5%,尿酸结石的形成取决于三大因素:①尿尿酸排泄量;②尿pH值;③尿量。另外尿酸结石与高尿酸尿性草酸钙结石(HUCN)在概念和成石的机制上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在高尿酸尿状态下形成的,但区别在于前者一般是尿pH值在5.5以下时,尿酸过饱和并析出结晶后形成结石;而后者是在尿pH值大于5.5时,尿酸在含钠的尿液中解离后形成尿酸钠,尿酸钠再通过异质成核,以及与尿中结晶抑制因子结合,从而诱发草酸钙结石形成的。
磷酸铵镁结石主要是由六水磷酸铵镁和碳酸磷灰石所组成的。矿物学名称是鸟粪石。由于这种结石是尿路感染所致,故亦称为感染石或感染性结石。?在临床上,应注意在概念上将这种感染性结石与结石并发感染区别开来。前者是感染引起结石;而后者则是结石引起感染,这种感染一般为大肠杆菌所致,而大肠杆菌是一种不产生脲酶的细菌。
?胱氨酸尿症是胱氨酸结石唯一的病因,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胱氨酸尿的定义是成人患者尿中胱氨酸排泄量大于250mg/d;儿童患者尿中胱氨酸排泄量至少为75mg/d。在胱氨酸尿症的患者中,只有10%~20%生长结石。胱氨酸结石的发病高峰在20~40岁之间,也可在儿童期发病,约占儿童结石总数的6%~8%。胱氨酸结石的每年复发次数远高于其它各种成分的结石,正常人尿中胱氨酸的排泄量<20mg/d。在正常pH值范围的尿液中,胱氨酸溶解度的上限为300mg/L。胱氨酸的溶解度也有赖于尿pH值。当尿pH值提高至7.5时,其溶解度几乎可增加一倍。但由于夜间尿偏酸性,而且尿量较日间减少,胱氨酸的溶解度大为降低,因此,胱氨酸结晶主要是在夜间形成。
尿石患者的代谢评估最初是由美国的C.Y.C.Pak提出的,这套方法几经改良,至今仍是诊断尿石病因的金标准。代谢评估的意义在于针对结石病因进行个体化的预防性治疗(preventive treatment),而且重点应放在那些结石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中。代谢评估按其复杂程度分为三种:①简化式评估;②广泛式评估;③特殊性评估。评估时间应安排在受治之前的几天之内或者受治一月之后,以免因患者一度改变饮食方式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