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是发生于肾脏并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病变的总称,所谓“囊性病变”,指的就是一些含有液性成份的肿物,肾囊肿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
一般我们将肾囊肿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单纯性肾囊肿。
绝大多数的肾囊肿都是良性的,我们称之为单纯性肾囊肿。单纯性肾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如果囊肿发展的较大或者合并感染时,我们可能会有腰痛等症状出现。单纯性肾囊肿发展缓慢,一般是不会影响肾功能的。
2、肾盂旁囊肿
肾盂旁囊肿又名为肾盂周围囊肿;起源于肾窦外、侵入肾窦的囊肿命名为肾盂旁囊肿。肾盂旁囊肿可能是肾管残余或淋巴管扩张,或由慢性炎症所致,发病率为肾囊肿的1%~3%,多在50岁以后才出现。肾盂旁囊肿通常单发,组织学来源为肾实质或陈旧性含尿囊肿。临床将以上两种通称为肾盂旁囊肿。
3、多囊肾。
多囊肾与单纯性肾囊肿不同,它是发生在双肾的多发性囊肿,有家族史,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肾疾病。一般会在35~40岁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比如腰痛、血尿、夜尿多、蛋白尿、高血压、心衰、另外可并发尿路感染、结石、梗阻及腹膜后出血,少数还有恶变的可能。
?
4、获得性肾囊肿。
主要是继发于尿毒症或透析治疗,它的发生与年龄无关,而与透析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透析时间超过3年的病人,大多数都会出现肾囊肿,并且为多发,直径在3cm左右,这些获得性肾囊肿也可以发生感染而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且它们的恶变几率比多囊肾更高。
需要哪些影像检查手段?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肾囊肿也是分为好几种类型的。因此,当我们查体时发现肾囊肿后,首先要明确属于上面的哪种类型及严重程度,然后才能确定我们是否需要采取治疗措施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因为不同类型的肾囊肿处理办法是不同的。
目前普遍认为,B超检查对于肾囊肿的诊断价值最大。因为借助这种检查检查方法,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一般都可以区分出肾囊肿属于上述哪种类型,但也有些较难区分的肾囊肿需要借助静脉肾盂造影(IVP)、CT、MRI(磁共振) 等检查方法。
一旦肾囊肿的类型确定后,有时为了评估囊肿对肾脏的损害情况,我们有可能需要进行尿液检查和肾功能检查,因为这样有利于我们的后期治疗方法的确定。
?
该如何治疗?
1、单纯性肾囊肿。
一般来说,针对于直径小于4cm的单纯性肾囊肿,并且没有发现肾实质或肾盂肾盏明显受压及感染、高血压或恶变倾向时,可以不需要任何治疗措施。但应该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以确定囊肿是否变大或继发感染等其它情况,并进行尿液及肾功能检查。另外由于感染和加重本病的发展,所以尽量避免尿路相关的创伤性检查。如果发现肾囊肿的体积逐渐增大,直径超过5cm,或出现明显的腰痛等临床症状而影响正常生活时,就需要及时治疗了。由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简单易行,但复发率高达30~78%,治疗方法建议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一种微创手术。当然如果有恶变的倾向或其它特殊情况,有可能行肾部分切除术甚至肾全切,也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
2、肾盂旁囊肿。
肾盂旁囊肿治疗基本同单纯性肾囊肿。但因肾门结构复杂,囊肿较深,穿刺抽吸囊内液注射硬化剂治疗极易引起并发症且复发率高故不宜采用。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手术难度较单纯性肾囊肿高。近年来也有人采用输尿管软镜下肾盂内切开引流来治疗肾盂旁囊肿。
3、多囊肾
发现多囊肾后,应该完善必要的检查,充分了解目前的病情,由于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最好让自己的直系亲属也做一下系统的检查。目前针对多囊肾的治疗,多采用手术去顶减压治疗,不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预防感冒、控制血压。很多多囊肾患者的肾功能会逐渐恶化而最终发展至尿毒症,此时则需要借助血液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4、获得性肾囊肿。
这种类型的肾囊肿主要继发于尿毒症及透析治疗,因此除了肾移植,一般没有较好的处理方法。
?
小结
体检时查出的肾囊肿多位单纯性肾囊肿,一般认为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和老年退行性变有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如果没有症状或囊肿较小,不需要任何治疗措施,仅注意定期复查,观察囊肿是否继续增大,并且要注意尿液和肾功能的检查。另外,如果查出的肾囊肿属于多囊肾,应该进一步检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本期编辑:灵犀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