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6例
编辑:ddayh.cn
作者:田元生 王新义
顽固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10%~18%,临床治疗较为棘手。2006-01-2007-10,我们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口服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4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86例病人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26例,女性20例;年龄平均(56.2±3.5)岁;肝肾阴虚型8例,心脉瘀阻型13例,肝阳上亢型16例,痰湿中阻型9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性15例;年龄平均(53.2±6.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有关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经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CT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的顽固性高血压。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穴位埋线配合口服降血压西药。
取穴:主穴选取双侧心俞、肝俞、肾俞、血压点(在第6、第7颈椎棘突之间,旁开2 cm)。
加减:肝肾阴虚型,配命门、三阴交;心脉瘀阻型,配膈俞、血海;肝阳上亢型,配太冲、曲池;痰湿中阻型,配脾俞、丰隆。
操作方法:先将穴位用0.2 %安尔碘以穴位中心点半径3 cm向外3次绕圈擦拭,将1~1.5 cm长已消毒0号的羊肠线装入9号一次性无菌埋线针(由北京科苑达技术开发公司生产),垂直刺入穴内1~2 cm(视病人胖瘦程度),待病人有得气感后,推进针芯,退出针头,将肠线埋入,针孔局部置以消毒干棉球按压或直接用创可贴贴敷局部,10 d 1次。西药服用方法同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降血压西药。心痛定10 mg,卡托普里15 mg,,1 d 3次。
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收缩性高血压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者。
5 结果
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53.26,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 讨论
高血压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多责之于肝肾阴 虚、心脉瘀阻、阴虚阳亢或脾失健运,痰湿中阻。西医则认为本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易造成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固定在穴位里,起到长时间刺激穴位的目的, 较之普通的针刺疗法效果更加显著和持久。通过穴位刺激,使阴阳平衡,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得以恢复,周身动脉血管痉挛得以解除,则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针刺心俞可活血化瘀,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外周阻力;血压点为经外奇穴,对应于颈椎交感神经节。近年研究认[2]为通过对其刺激,不是因为兴奋了舒血管运动中枢,而是由于抑制了缩血管运动中枢的活动,从而舒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性相对增高,导致了血压降低可以起到改善有明显降压作用;辅以肝俞、肾俞养肝肾之阴,共奏平肝潜阳之功。肝肾阴虚配合命门、三阴交,以滋阴养血;心脉瘀阻配合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肝阳上亢者,配合太冲、曲池以平肝潜阳;痰湿中阻者,配合脾俞、丰隆以健脾除湿祛痰。穴位埋线辨证配穴遵循了中医的辨证思想,'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而达降压之疗效。
现代研究显示: 调节经络失衡是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关键。从中医学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血压升高及心脑肾重要器官供血失衡而引起的自身反馈性调节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效应,这种不尽完善代偿效应遗留有血压升高的病理现象。治疗的目的不应单纯谋求血压的下降,而必须谋求心、脑、肾血液供应的恢复正常,故应因势利导,全面地谋求血流供应关系的平衡以及扶持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应是辨证论治的最终目的。在高血压患者中存在着许多自稳调节的紊乱和各种平衡失常,如微循环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紊乱。而通过经络调节能显示其出优势,采用针灸辨证选穴进行埋线治疗能调节人体的神经及血管,刺激腺体的分泌,旺盛细胞的新陈代谢,改善心、脑、肾血流的供求不平衡,促进心、脑、肾病理改变的恢复[3],进一步稳定血压。
经过观察, 本疗法疗效确切,并可减轻患者长期服药之痛苦及其副作用,且简便易行、病人乐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对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的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