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发作,延缓进展,降低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医疗领域最核心的原则之一。然而,与肿瘤科等其他一些专科相比,早期干预在精神科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直到十年前,人们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急性期症状的有效治疗。
发表于2017年12月Bipolar Disord.的一篇综述[1]中,Malhi等对双相障碍早期干预相关文献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评价。作者提醒,未来的工作应基于严谨的证据,而非单纯的善意,以及来自其他精神及躯体疾病的貌似合理的外推信息。
对于双相障碍而言,推进早期干预的主要阻碍包括疾病异质性高,如不同亚型的疾病轨迹不同,以及诊断不准确,尤其是在疾病早期。
同质性与疾病亚型
在这一领域,研究者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对锂盐长期预防治疗的应答情况出奇地好,这些患者构成了一个同质性很高的疾病亚型,其特点包括呈现典型的发作性病程,缓解期间病情及功能状态理想,存在某些共同的遗传及神经生物学表现,以及显著的情感障碍家族聚集史(如发作性抑郁、双相障碍 I 型及 II 型)。并且,锂盐治疗有效及无效者的子女的疾病病程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提示两组个体属于不同的双相障碍亚型。
针对高度同质性的高危个体亚组找到可靠的疾病发展轨迹,这是通向特异性预防及明确早期干预靶点的必经之路。一旦确定临床轨迹,我们就可以开展大量研究,绘制潜在生物标记物及社会心理高危因素的图谱。正如Malhi等所指出的,除非上述基础工作得以完成及复制,否则类似于肿瘤科的分期框架既不适用于双相障碍,其研发时机也并不成熟。此外,针对双相障碍的早期干预应基于双相障碍研究,而非借用来自早发精神病研究的证据。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众所周知,双相障碍的诊断往往不够准确,这也对早期干预构成了困扰。研究显示,针对首次躁狂发作的患者开展长期随访,十年后发现,其诊断相当不稳定,大批患者的诊断与十年前不同。另外,青少年出现躁狂样症状对诊断的预测效力很低,而真正起病前的症状反而缺乏特异性,让人无从下手。
双相障碍的诊断之所以往往不准确,原因在于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单纯考虑症状,而不去考虑其他附加的信息,包括发育史、家族史及临床病程,不足以给出有效诊断。以肺癌为例,在研发出诊断金标准(如影像学扫描或尸检)之前,诊断通常基于症状的模式及背景(如中年干咳、气短或体重下降),以及其他临床信息(如隐匿起病,症状持续存在)、病前高危因素(如吸烟史×年份)、家族史(如父亲叔伯罹患肺癌)等。
同理,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而言,在明确的双相障碍家族风险的基础上,心境不稳、焦虑及睡眠紊乱是日后罹患双相谱系障碍的显著预测因素,而仅凭横断面上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是不够的。
双相障碍分期干预模型
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现有证据已足以让我们着手研发双相障碍的分期干预策略,如图1。事实上,这也是二十年前促成加拿大双相障碍高危研究的关键课题。
图1 双相障碍的分期干预模型(编译自Duffy A. 2018)
双相障碍患者经常会问:“我的孩子会不会也得我这种病?如何去预防,或者能让疾病轻一些?”研究显示,对于这些高危子女而言:
▲ 健康的早期依恋关系,保护孩子免受童年期创伤,避免暴露于父母不稳定的病情之下,均为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 敏感的气质类型属于早期高危因素,或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干预靶点。
▲ 强化健康的应对策略,减少冒险行为,避免使用非法成瘾物质及酒精滥用,增强自尊及社会支持,对于正在进入青春期的高危个体同样重要。
相比而言,基于指南的药物治疗帮助不大,对于部分患者甚至是有害的。例如,存在双相障碍素因的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时,其焦虑抑郁症状可能恶化,或对治疗完全无应答,尤其是高剂量长期使用时。另外,观察患病家人对哪些心境稳定剂应答良好,同时考虑患者的具体临床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出的药物疗效往往较好。
结语
在双相障碍的早期干预领域,目前的问题无疑多于答案。然而,我们用于构建模型的证据也越来越多。针对特征明确的双相障碍高危个体,我们仍需开展更多的国际协作纵向研究;对来自不同研究及使用不同方法的证据加以整合分析,正如Malhi等开展的工作,也有助于确定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还需要哪些信息,下一步应考虑哪些研究方向,而哪些则不应考虑。
文献索引:Duffy A. Early intervention in bipolar disorders: Where we are now and need to go next. Bipolar Disord. 2018;00:1–2. https://doi.org/10.1111/bdi.12599
[1] Malhi GS, Morris G, Hamilton A, Outhred T, Mannie Z. Is “early intervention” in bipolar disorder what it claims to be? Bipolar Disord. 2017;19:1-15.
热门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