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有个姑娘,一直很温柔,所以当得知她母亲是个非常强势且情绪激烈的人时,我们都很惊讶。"我从小就一直被妈妈摧残。" 她跟我们说。
"有一次,我妈边做饭边骂我,我顶撞了一句,她转头就把菜刀甩了过来。菜刀离我的耳朵大概只有3厘米,我甚至能感受到菜刀飞过去的风。"
"那时我就想,一定要做个和她不一样的人"。
不过,在一次和男友的争执后,她却发觉自己并不是一名反抗父母的成功人士。虽然她可以对陌生的人很温柔,可是和亲密的人发脾气时同样会情绪激烈的砸桌子、扔手机——和她母亲似乎并无不同。
她也发现,不论"强势"或"温柔",在本质上她和母亲没有任何区别——她们都不懂,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相信很多人和她一样,或多或少受到父母的伤害,并希望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不论怎么反抗,这些影响似乎都无法完全摆脱——太多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认知能力、人际关系、社会功能、人格特质、做事方式、甚至交朋友的标准,可能都残存着父母的影子。
下面我们就具体聊聊:父母可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影响?我们有没有可能超越他们的影响?
父母影响的根本来源:依恋模式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婴儿,生活在遥远的远古时期,身边时刻隐藏这种种致命危险。这时,如果你想保证自己安全的活下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是抱紧爸妈,寸步不离。
这样,你就会因为有人保护而成功活下来,从而获得安全感。 也许你之后不再需要父母的保护,但你依然会不断寻找这种"安全感"。
于是,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人体形成了一套依恋行为系统。这套系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生。婴儿往往会形成和父母一样的依恋类型,而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和我们之后一生的依恋行为有着很大关联。
这种"代际遗传性",造就了你和父母无法避免的相似性。
"依恋"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
那么,依恋模式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人际关系、社会功能、人格特质的?
Ainsworth 在 Bowly 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型":个体在依恋模式的影响下,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组织或取舍。我们会在自身依恋模式的影响下,去预测别人的反应,从而决定自己要怎么做。
如果你的父母总能恰到好处地针对你的表现给出合适的反馈,你便更可能形成 "安全型依恋" ,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情感也会得到很好的反馈。所以你在生活中,也更愿意真实地坦露自己的情感,自如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慢慢地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规则。
如果你父母很粗暴,他们的沟通方式让你觉得:"我妈妈不懂我,她无视我的情绪,让我更生气和难过",你就很可能形成 "回避型依赖" ,开始压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渐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男性来说,这种从小学会的"克服"而不是"表达和接纳"情绪的方式,很可能会伴随自己一生,坚信"男儿有泪不轻弹",在他的二十、三十岁,都会严格遵守"有泪不轻弹"的标准,成为一个看起来很"坚强"的人。
所以当我们长大,依恋模式已经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在意识上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它的影响下,我们会主动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去注意我们想注意的部分,忽视我们不想看到的部分,以此来支持我们通过依恋得到的、对他人行为的预期。
这套工作进行的越顺利,我们就会觉得事情的发展越合理,这种合理性又会再次加强这些规则的内化,从而使这套机制在我们的身体里越来越成熟。
如果说,在我们婴儿时选择依恋是为了"求生",那么在成年时后我们去选择维持这样的模式,则更多出于一种"自我保持"的需要。这些规则,是我们人生中或许开心或许伤心的经历"教会"我们的,而我们也在不断地用它们来指导我们预测生活,通过预测进行行动,最终行为的结果往往会说"看吧,我早就这么想的!"
"依恋"对我们事业、家庭的影响
近期一些研究发现,依恋模式会对我们当下的事业、家庭产生间接影响,比较有趣。
1. 工作场景中的依恋
在工作中,领导、上级担任着保障员工安全的身份,也更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从依恋的角度看,工作的时候领导就会被我们视为依恋对象,我们和他的关系也是一段关键的依恋关系。
既然可以从依恋的角度来理解自己和领导的关系,那么自己依恋的风格自然也会影响到工作的表现。 在父母影响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会更加信任领导和同事,看事情总喜欢看积极的方面,对自己的期待也总是更加乐观。一旦在工作中遇到苦难,安全型依恋的人会更加倾向于寻求帮助。
被父母影响形成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更有可选择自己死扛。
2. 婚恋依恋
对于婚恋关系能不能用依恋理论来解释依然存在争议,当它满足一些条件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把自己和伴侣的关系理解成为一段依恋关系。
在一段婚恋关系中,不同依恋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Brennan、Clark 及 Shaver 等人的研究表明, 安全型和沉迷型的个体都喜欢通过身体接触来表达情感, 回避型和恐惧型则都不喜欢与依恋对象进行身体上的接触,。
依恋类型还能对性行为取向作出预测,有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个体对其性伙伴是充满友情的、关心的;恐惧型依恋个体对性行为抱一种游戏的态度, 对性伙伴缺乏同情、缺乏无私的爱;沉迷型依恋个体对性伙伴抱着一种占有、依赖的态度;漠视型个体对性行为抱一种游戏的态度,对性伙伴缺乏无私的爱,也无占有欲。
热门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