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编辑:ddayh.cn
对于那些遭受强迫症的患者,特别希望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得强迫症而其他却没有这样的疾病?不同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学派对此的解释有所不同。但从认知行为疗法( CBT)角度来看,罹患强迫症却是有这样的原因。
.
行为主义是基于条件反射学说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中的"刺激联结"和"泛化"机制,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负强化"机制很好地解释了强迫症的形成。
?
Mowrer(1939)用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解释了强迫症患者的焦虑产生。无害和中性的事物、情境、想法或想象等本身并不会引起焦虑,但它们与能激发焦虑的事物或刺激同时发生,这导致了它们也可以引起焦虑或恐惧。一旦这些事物/ 情境想法/想象/与引发焦虑事物建立连接,它们单独也能引发焦虑情绪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肖恩存在有担心乘车和做飞机等交通工具受伤的观念。据肖恩自己讲,小时候自己发现生活中或电视里出现交通事故时,母亲总是显得非常紧张不安,这时肖恩模仿母亲也体验到了紧张不安。经历这样的过程,肖恩成功地担心乘坐交通工具受伤与焦虑反应建立了链接。
"泛化"是经典条件反射的重要概念 。一旦肖恩对乘坐交通工具受伤的观念感到焦虑,其他类似地情境通过"泛化"机制,也能引发肖恩的焦虑。比如,肖恩对担心家人死亡观念的焦虑,又比如肖恩对担心呕吐的焦虑等等。
一旦强迫观念引起焦虑,患者就可能采取"反强迫"的措施来对抗这些强迫观念。强迫动作或对抗想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负强化"机制,当患者采取强迫动作(或仪式动作)或对抗观念有效地降低焦虑感受并感到轻松。但是,焦虑的缓解或消除反过来强化了患者的回避和逃避。因此,强迫动作、被动地回避和逃避反而加重了强迫性焦虑。
比如,肖恩的重复动作,从房间的一个位置走到另一个位置,开关电脑、打印照片等;以及肖恩的回避行为,回避乘坐地铁、汽车和飞机,也回避他曾经出现过强迫思维的街道走过,回避任何与呕吐或飞机失事有联系的书/ 光盘,这些都是为了降低焦虑而采取的措施。
McGinn & Sanderson (1999)认为,条件反射观点解释了强迫思维的新触发刺激的形成,但对于首次强迫性焦虑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却无法作出充分解释。而 Rachaman & Wilson(1980 )则辩论说,包括强迫症在内的大多数焦虑障碍患者"否认"症状的发生与特殊的创伤事件之间有联系。这也许是患者遗忘的原因,也许是理论的瑕疵。
在过去20 多年的时间里,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学说未能给出足够证据的解释,而在这个期间里,认知疗法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更大关注。认知疗法得到更大关注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有些患者对行为治疗没有效果,有些患者则是不愿意暴露治疗。
认知疗法对强迫症认识以Salkovskis 等人(1985、1989、1997 )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
A?抵制闯入性想法是强迫症的重要机制:
他们解释说,?闯入性想法是正常现象。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90% 的非病个体都报告自己曾经有过类似强迫症症状的闯入性想法。区分强迫症患者还是正常人,主要看个体的对这些想法的评价(是否认为它是不好的),以及是否压制或抵抗闯入性想法。一旦个体做出负面评价并抵制这些想法就会导致强迫思维的增加,长此以往会导致更强烈的对闯入性想法的抵抗。
B?概率估计偏差是强迫症的典型表现
Salkovskis等人发现,强迫症患者(与其他焦虑症患者类似)往往会过高估计负性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估事件发生造成损害,高估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而倾向于低估自己应对负性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忍受损害的能力。
这种意义上的责任不仅导致焦虑,也会导致巨大的羞耻和内疚感,而这正是患者最不能接受的。因此强迫动作和回避行为,不仅代表着患者为减少危险作出的努力,还意味着他们的责任感的减轻。
C?责任和自责模式是深层心理机制
强迫症患者往往认为阻止负性观念和消极事情发生是自己的责任。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患者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患者就发展出了强迫动作/ 仪式行为。
Salkovskis等人(1997)列举了强迫症患者中常见的五个反映其夸张的责任和自责信念的功能失调性假:
a?想某个动作就等于做这个动作;
b我没能成功阻止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就等同于是我伤害了自己或他人;
c?责任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减轻,
d?对闯入性想法不抵抗就等同于希望闯入性思维涉及到伤害真的发生;
e?一个人应该(也能够)能控制他的思想。
D?强迫动作减轻患者的责任和自责
强迫症患者的责任和自责心理机制驱使下,一旦患者出现强迫思维,他就会体验到负性的自动思维,这样的负性想法让他感到非常焦虑和痛苦,于是患者就觉得应该做些什么(责任感产生),一旦患者采取某种强迫动作,他的内疚感就会减轻。强迫动作有助于减轻过度膨胀的责任感、自责感和相应痛苦。
客观地说,责任和自责图式理论显然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某些强迫性主题,例如攻击、性、亵渎思维,而不好解释其他类型的强迫性主题,例如被污染恐惧、清洁仪式。
E?确定性需求是强迫症的维持机制
有人(Guidano等,1983 )强调患者有一种百分之百确定的认知需求。他们认为,这种需求也可能是危险和责任图式的维持机制。由于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排除所有危险或怀疑,因此患者认为事情或情境是不安全的,从而感到极度的焦虑。
而正常人往往能够接受小概率事情,不会因为小概率的糟糕事情发生而不去做某些事情。比如正常人不会因为小概率的飞机失事而拒绝乘坐飞机。但强迫症患者则不一样,他们觉得一旦有可能,尽管可能性极小,他们也会感到焦虑而产生回避行为。
在上面我们分别叙述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强迫症的看法,其实对于某个具体的强迫症个案,两种疗法的观点在患者身上都能找到具体的证据支持。因此在治疗强迫症过程中,两种疗法的观点都需要重视。
热门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