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预防子女发精神病能做到的事情
编辑:ddayh.cn
父母一方患过精神分裂症或者情感性精神障碍,所生子女的同病率比常人为高,尽管缺乏明确的预防措施,但鉴于心理应激能促发精神疾病,故减少对孩子的人为心理应激还是能做到的。
一。童年
童年时期的严重精神创伤,可引起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大幅升高,皮质醇中的糖皮质激素损害脑中的海马区,海马区能抑制应激激素分泌,被损害后则应激激素脱抑制,长期处于高水平,这时病人对应激的反应过强,小刺激引起中度反应,中等刺激引起高度反应,高度刺激则超出其反应能力,出现保护性抑制,表现精神病症状。故不能忽视孩子的精神创伤,孩子的精神创伤比成人的精神创伤对后来可能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早年的重要精神创伤有哪些呢?
1.父母丧失,这种丧失,可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也可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还可以是父母离异,孩子跟其中一方带大。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是不可抗力,没法预防;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这是通过努力可以纠正的,工作忙,孩子没法亲自带,丢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这看起来天经地义,其实这会埋下祸根。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处,吃饱穿暖、作息规律,都没有问题,但与邻居孩子发生纠纷呢,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会平息纠纷,但事后对孩子的慰勉,则不如父母周到,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物质求助,可能更愿意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说;但情感求助,更愿意跟父母说。孩子觉得,父母年轻,情感上易理解自己,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毕竟老了,情感上不易理解自己,这些问题,开始你根本看不出来,等到孩子到青少年甚至青年时处事缺陷,问题才暴露出来。所以,自己生的孩子,再辛苦也要自己带,不要假手于人。
2.性虐待,童年性虐待一般以女孩为主,真正受到性侵犯的还是少见,受到性猥亵的较常见,性猥亵看起来没什么躯体伤害,但对受害者的心理损害很大,一位女性说,我9岁时被一个司机(熟人)猥亵过,当时不觉得什么,等到12岁时,我知道这种事情的羞耻性,才感到精神痛苦,随着我的成长,我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了。性虐待毕竟是偶尔、隐蔽、短暂的发生的,做父母的很难预防。
3.躯体虐待,哪个家长不打孩子,气起来刷一两巴掌,这不叫躯体虐待。躯体虐待一般是指为让孩子屈从自己的意志,有意识的、不打服孩子不罢手的那种殴打,才称得上是躯体虐待,父母通过躯体虐待可能能达到目的---孩子 “听话”了,但孩子将来遇到其他应激时,反应过强、过久,以致神经不能承受而保护性抑制,出现精神病症状。所以,家长不要将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否则你将后悔莫及。
4.情感忽视。情感忽视就是面对孩子的诉求不予理会,不尊重孩子的愿望,孩子某一方面未得到满足,也许他说过几次后,就不再说了,但内心的愿望始终不会消退,应激激素持续升高,对其他应激反应可能过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吃、穿、用、教育以外,还需要花一笔冤枉钱,例如,什么玩具汽车、气球、灯笼之类,如果你一样都不买,试试能不能养大?能!但由于该满足的他不曾满足过,长大后,对这些玩具可能比一般人更敏感,你看有的大人,却收藏各种玩具汽车几千辆,干什么?又不增值!有的成人,收集几百双名牌鞋,又穿不了,干什么?又不增值!你看哪些大学生玩电子游戏,一直玩到退学,难道他们智力有问题?不是,他们在中小学该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没机会接触,或被强行剥夺了机会,等上大学后,他们有机会接触,并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时,就过度补偿这些曾经欠下的愿望。
二。学习
⒈超前学习培养:在学龄儿童或青少年,父母对孩子智力的过高期望,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培养,让他先人一步,学有所长,这种“关心”的结果是减少了孩子的童趣,增加孩子的不高兴,增加孩子的心理应激。要知道,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脆弱,更经不起折腾,也许别的孩子经过这一折腾,成功了,事迹上报纸了;你再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孩子发病了,上精神病院了。报纸上介绍的神童,毕竟是低机率事件,常人去模仿,多半不能重复其结果,患过精神病的子女去模仿,引发精神病率就增加。
⒉对于功课要求:对于孩子的功课,只要能跟上大众就可以,不完成基础作业,当然要督促,你不督促,等到老师骂他,心理应激更大,等考不及格,心理负担就更重;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已经考到90分以上,还哭哭啼啼,说是没考到班级第一名,这时你要警惕:不是好兆头。孩子已有超常焦虑,你可不要认为她是“严于律己”喔!你要让她降低要求:考到班级前5名就是尖子,考到前10名就是上乘。
⒊买学习书籍不要太主动:家长有钱多的,有钱少的,但没有那个家长舍不得给孩子买教辅书的。可是,买教辅书应该是被动的,就是老师要求要买,家长才买。如果不是路程太远,不是学习太紧,是小学生的话,家长可以带他(不是代他)去买;是中学生的话,可以给钱让他去买,去买的过程,也是一个休息过程,买回来也有一种完成感,刚买回来还有一种新鲜感,如果不看一看,也对不起自己一番辛苦。相反,只要孩子说了书名、出版社,家长就屁颠颠地代他买回来,孩子足不出户,上来就翻书。你主观上是让孩子少跑了一趟,但客观上是剥夺了孩子的散心时间,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从课桌到写字台,从写字台到课桌的往复过程,这种单调的往复过程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是不利的。教辅书不要多买,其实多买了也花不了多少钱,但要孩子做完多买的教辅就够呛,不做完又破坏了孩子的责任感。看到没被孩子翻过的教辅书,你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
4.花钱上好学校:学校分好、中、差三等,你按照孩子的考分,让他上相应的学校,他在班级是主体中的一分子,很容易跟上班级进度,发挥自己能力。如果你“黑心”,想让孩子上比他考分高一级的学校,也许你花几万块钱,找人让孩子能挤进好学校。我告诉你,你办了坏事。你只想到好学校的师资好,升学率高。你没想到,你孩子是最低分进学校的,他在班上是差生,而老师是根据班上中等生水平来讲授的,你的孩子通常跟不上进度,他可能属于95%升学率剩下的那5%,所以,上不是他力所能及的好学校,是促进发病的重要因素。
总之,对孩子这颗苗苗,我们负责浇水,帮助扶正,只要可能,尽量少剪枝。
三。情感
1.遇到困难找不找你?如果你的孩子一有困难,就向你求助。这说明,你是他的依靠,他通过你可以解除心理应激,你是他称职的父母。如果他在外面闯了祸(例如,未婚先孕,那男的又跑了),他不跟别人商量,而是找你商量,说明你平时对他很好,他无论犯了什么错或罪,你都会站在她一边说话。你别嫌烦,这是他对你的信任,可别错过帮助他的机会喔!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困难,从不向你说,喜忧从不与闻。遇到灾祸,宁可找朋友商量、借钱,天大的事也不向你开口、伸手。我告诉你,在他心里,告诉你是害多利少,即使你最后帮助他渡过了难关,也是在他受尽你的侮辱之后。当遇到心理应激时,别的孩子都向父母求援,而你的孩子不向你求援,这不是他内向,而是你平时对他不好,你这个父母不称职。你不要说,“我对他挺好,比如说1,2,3…。”没用,他不信任你,就是你不称职的最好标准。当他在青少年期遇到困难时,少了父母的支持,心理应激比别人更难排解,促发精神病的机率就会增大。
孩子与邻居、同学发生纠纷,许多家长不管有理没理,为了息事宁人,总是责备自己的孩子,有时也因为是惹不起别人的缘故,这很好理解。但他们回到家里,关起门来,应跟孩子分析是非,不论孩子是对是错,都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和安慰,并将在外人面前为什么要那样说的原因,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在外遇到矛盾,父母内心是护着自己的,不管他们表面上说什么。可是,许多父母当着外人责备自己的孩子后,回家就不再提起,这让孩子感到,将来在外遇到纠纷,父母都是责备自己的,故孩子在外再遇到困难,就不肯跟父母讲。
听过“子为父掩,父为子掩”的故事么?有人问孔子,“父亲偷羊,儿子揭发他,好不好?”孔子说,“我们这里的人不是这样的,我们这里的人是儿子帮父亲说话,父亲帮儿子说话。”强调亲情大于公共规则。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有什么困难不敢跟父母说呢?
2.满足认同心理:当父母的有没有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花很多冤枉钱,例如,买气球、买灯笼、买玩具汽车,等等,这些东西买来,就是准备被弄坏的,纯粹是买高兴,买安身。如果不买又怎样?不买就是一顿哭闹?,“哭就哭,哭哭就好了”,不对!你太不关心他的感受了,别的小朋友有,他没有;别的小朋友玩过,他没玩过,他是什么感受?谈起这个主题,别的小朋友洋洋得意,他能说什么?他在小朋友群里没有话语权,这对他的自信发育有利还是有害?
但是有的东西孩子闹着要买,该不该买,确实让家长犯难,例如游戏机吧,不是买不起,而是买来后会影响孩子学习,不买孩子又吵:“我们同学每人都有。”你怎么办?我说,“你给他买,不买他自卑。”你说,“要买就买好的。”我说:“不对,买差的。”“买差的不容易坏吗?”“就是要它容易坏,买的时候不可能坏,而是玩了一段时间才坏,这就达到目的了。”就是说,既满足他玩过了,又不能让他老是在玩,玩坏了再要买,就不给了,“我给你买过了,你自己不爱惜,怪谁?”。其实你心里窃喜:“坏了才好。”
⒊忽视:父母如果见到青少年暗自买了性安慰品(例如充气娃娃),知道他有性欲望了,不要大惊小怪,既不问,也不提,装作不知道。你越问,他藏得越深;你越关心,他越反感;你说我很理解,他说你闯入了他的私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