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对孩子教育方面,我主张要宽,不要严;要鼓励,不要强迫;要引导,不要堵;所谓“兵势不可用尽”,就是不要把孩子的最后一点潜力都挖出来,当你挖出来时,你很高兴,看,考上省重点了吧!看,考上名牌大学了吧!要是我不抓紧,她能考上?但你这样做,孩子下一分钟就可能崩溃---生病,等孩子生病后,你才发觉,“当初还不如随她自己,上一个二本或三本,现在还安稳”。也许你不服气,“这是遗传基因,与我抓紧不抓紧没关系,她的病到时候就会发的”。好,我承认有遗传因素,甚至承认,遗传较明显的人,用不着任何精神压力就会发病。但你也应该承认,精神因素可促进她生病吧!人的耐受力就像是一根绳子,再牢固的绳子,只要你拉的力度足够大,都会绷断。每个人这根绳子的牢固程度不一样,用多大的力气才能绷断,我们不知道,也不想试,因为试不起,等断了再接,就有点迟了。
· 另一方面,哪个妈妈不想把女儿培养的好一些呢?妈妈与其他妈妈之间还会交流心得,基本共识是:“挖”,要把孩子最后一点潜力都挖出来;社会正能量的代表,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在家长会上,无不鼓励妈妈对女儿“挖”,毕竟,生病落伍的是少数,学校教学质量是提高了。实际上,小升初、中考、高考之前的学校造势,每次考试后的排名,已经够学生受得了,再没心没肺的人,神经也被触动了,不得不紧张起来,如果成绩仍不理想,那就是水平问题了。你管她,给她补她不愿补的课,就是在用力拉她那根绳子,那根绳子在她脑子里,你看不见,你看见的是,通过拉紧那根绳子,她成绩提高了,你心满意足了,可是你不知道,她的这根绳子离绷断却越来越近。
· 等绳子绷断了,孩子病了,家人怪你了。你说,我冤哪!我又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她,我投入了精力,花了钱,放弃了休息,结果还不落好,谁知道是这个结果?对啊,你只顾一头---成绩,没顾另一头---感受。你严管女儿时,问过女儿的感受吗?如果问过,你照顾了她的感受吗?如果照顾到她的感受,她生病,你没责任;如果你没照顾到她的感受,她生病,你有功劳。
· 那按照你医生的意思,就是要宽、要鼓励、要引导,不就是放鸭子吗?不就是随她去吗?我指的宽,是不超过她能力范围的严,我指的要鼓励、要引导,是在她能力和兴趣范围内的鼓励和引导,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不要过于强调后天的塑造能力,不要过于强调榜样的力量,要看他本人是个什么种子,先放下你的雄心,评价一下你孩子的能力,按照她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能发挥到什么水平。然后要求她做她用八分力就能完成的事情,还有两分力呢?就留给她自己吧,留给她余力,就是不使“兵势用尽”,避免人为绷断那根绳子。
我们因为喜欢孩子,所以倾向把我们的观点灌输给她,把我们的愿望寄托在她身上,岂不知她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另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的观点未必正确,假设都是正确的吧,那孩子也未必认可,当初由于辈分关系,你讲她还“嗯”着,到大一些,就公然说“不讲了不讲了不讲了”,嫌你烦了。她有这个权利吗?有,因为她不是你,你无权强加于她。
我们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她身上,说实话,这是看得起她,不过她未必承你情,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你已经实现了某愿望(例如,你事业成功,商业成功),希望她也能像你一样,可她不是这块料子,因为她的志趣、才能不在这上面,你按照你的设计培养她越多,就等于剥夺她的自主权越多,她就越讨厌你。
第二种可能性是,你自己都没实现某个愿望,却要她去实现。这方面当然有悲壮而凄美的故事:爸爸一辈子不识字,靠干粗活养活全家,因为没文化而受尽白眼,希望儿子能上个大学,给这家摘掉没文化的帽子;或者是爸爸死得早,靠妈妈一个人给人家当保姆,挣来的钱养活女儿,希望女儿不再像妈妈这样没文化。
可现代版的故事不是这样的:你作为妈妈,当初是有学上的,上学期间你的注意力就从来没集中过,成绩也就没好过,后来当然工作也不尽如意,因为找了人,才在单位里混个闲差,每天下午3点半就准时开车赶到孩子的小学门口,在人群里等待着她的出现,孩子会羡慕你:“妈妈,你这么早就下班啦?你这个班真快活!”你这个状态就在给孩子起着示范作用,而你却要求孩子“上进上进上进”,你说话有说服力吗?
所以,喜欢她就给她以选择空间,按照她的才能,给她定她能达到的要求。她喜欢的专业,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愿意出钱培养她,她出门经风浪,拼价值,回家就是港湾,家里是温馨的,没人管着她,没人在后面唠叨,没有负能量的冲击。你作为妈妈,能做到这一点吗?
本文转自南京脑外科喻东山教授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