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昨晚又做了一个晚上的梦,早上起来累死了,这样下去怎么办呀?”小园不停向同事抱怨,愁眉苦脸地做着事,她说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每晚好像都在做梦,而且都是些不好的梦,像被野兽追赶,事情来不及做被老板骂等等,醒过来后小园经常感到一阵阵头昏脑胀,脑子像灌了浆糊,一点都不清醒,心烦,不想起床,更不想上班。这段时间上班压力很大,事情做不完,经常要加班,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总是出错,被老板批评了好几次,小园也觉得自己情绪有些变化,很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掉眼泪。晚上总做梦的事让小园更加痛苦,想着这样会更影响自己的工作状态,她越来越担心,想去看看医生,可又怕吃药。
【案例分析】
人人必梦,夜夜有梦,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非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没有睡好。有无梦感和梦感的程度均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一个人做了梦能不能记得,完全取决于他醒来的时间。一个人的睡眠周期是固定的,如果他总是在不做梦的睡眠阶段醒过来,他不会记得自己的梦,他总觉得自己没做梦,其实那个做梦的阶段已经过去了;那如果他经常在另外一些睡眠段醒过来,比如梦境最生动的眼动睡眠期,那他就总觉得自己在做梦,好像一整晚都在做梦。
本例小园抱怨整夜做梦的痛苦其实并不是做梦本身引起的,而更多是因对做梦的误解而带来的不良心理造成的。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做梦与睡眠的关系,认为做梦等同于失眠,记得自己的梦就是整晚在做梦,为此而苦恼,对自己健康的过分担心,对做梦的过分关注,反而产生更多梦感,梦感的增强又反过来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形成恶性循环。而且,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些人可能之前就存在心理障碍,像小园,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压力让她的情绪出现问题,变得焦虑、易发脾气等,在这样状态下本身容易出现多梦感,甚至失眠。
放下多梦的包袱,期望晚上做个好梦,让大脑悄悄地把你经历的事情,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吸收,明天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1、做梦就表示没睡好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研究者通过睡眠脑电图可以检测到人做梦时的脑电波,当睡眠者已出现做梦的脑电波信号时,立即将其唤醒,这样反复多次后发现,打断梦的进行,发现这群人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异常反应,如脉搏、血压、体温等均升高,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心理也发生变化,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出现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这就是所谓的梦的剥夺实验。显然,做梦是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纠正做梦就是没有休息好的误区。梦是人在睡眠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梦,每晚大约做4次梦。梦对人有很多益处:①梦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完善。做梦能使脑内蛋白质合成和更新,为大脑恢复功能提供物质基础;②有助于智力的发育。人进入深睡眠期,容易做梦,能量消耗少,合成增加,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人的思考与分析能力,提高智商;③有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人在梦中自由联想,触发灵感,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诗人李白梦中文思长进而“斗酒诗百篇”。如果第二天精神状态很好,就不能认为没有休息好。
2、人为何会做梦?
实际上,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体只要进入睡眠期就可能开始做梦,每晚大约有80~120分钟(占总睡眠时间的20~25%)在做梦,不过多数梦境出现在深睡眠期之后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为快速动眼期,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交感神经开始兴奋,眼皮下面的一双眼球开始快速运动,脑电活动明显增强。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大脑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却类似于清醒状态,把白天获得的信息储存提取,整理重组,帮助我们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巩固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并且将这些记忆与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据说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因为对某一种物质的结构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烦恼,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晚上,他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直打转的小蛇,从而发现了苯环的分子结构。神经科学家让哈佛大学的学生在电脑前坐45分钟,玩一个虚拟现实迷宫的游戏,完成游戏之后,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半的人去睡觉,一半的人则留下来看录像。科学家们用脑电图探测睡觉组的大脑活动,在中途叫醒他们一次,问梦到了什么,或者在他们睡完午觉之后问他们做梦的情况。结果是在第二次测试中,睡觉组相对于不睡觉组更快地找到了特定目标,而其中四位做梦梦到迷宫的同学更厉害,他们的速度不仅比之前提高了,而且是其他睡觉组成员的十倍。所以感觉到自己做梦,能够回忆梦的内容,反而有可能给学习和工作带来创造力。
3、问梦为何物?
梦是我们最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梦到底代表什么?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关于梦的记载:“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相杀毁伤。”古代医学家认为阴阳五行是致梦的一个重要因素:“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感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梦的内容与阴阳五行失调的情况有关。而我们熟悉的《周公解梦》则详细记载了各类梦境的含义,比如梦到穿新鞋表示会交好运,得到恋人等等。但是这些解释和探索仅仅停留在主观猜测阶段,缺乏科学的根据,古人对梦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简单地用某种梦境来推测健康,或认为其能预知未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被证实是没有依据的。
对梦的科学研究,源于19世纪,其中最有名的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通过对梦境报告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在清醒时被压抑的本能愿望和恐惧经过伪装后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经常会梦到一些与考试有关的事情,其中多半都是梦见自己在考试,而题目很难,做不出来,眼看就时间要到了,可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忘记带重要的东西,像身份证、准考证、笔之类的,正在着急的时候就醒过来了。还有比如喜欢某人,平时见面不多,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在梦中却能经常相见。很多梦境都是我们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工作、学习或感情等,但其中的场景和人物却变幻无穷,可能是熟悉的亲人朋友或学校公司,也可能是只曾经去过一次的某地或仅数面之缘的某人,实际上梦境都是白天所经历的事情经过复杂、奇怪的重组而成,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实现”,现实生活中我们未能获得满足的欲望,可以在梦中释放出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宣泄了压抑的情绪,有助于保持心理的平衡。
随着对梦的深入研究,更多观点认为,梦境并不是单纯日间经验的表现,而是大脑以此为素材,将日间经验和原先存在的记忆相结合,让做梦者尝试处理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这就解释了前面提到哈佛学生的迷宫测验,和一些科学家在梦中获得灵感的事例。当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大脑却在悄悄地工作,过滤整理白天接受的信息,帮助我们醒后更清晰地去处理日常事务,甚至带来创造性的构思。
做梦的时候,大脑处于睡眠状态,掌管运动的大脑皮层也在休息中,虽然我们的梦境中有运动的意念,如遇到危险要逃跑等,这时发放的运动冲动会被大脑皮层压抑下来,我们只能静止地做梦,因此有时会产生想跑跑不了,双腿不听指挥,或眼睛睁不开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反之,如果这种抑制功能出现障碍,梦中的行动被如实地表现出来,就可能会出现睡眠中的异常行为,如和梦中的人吵架、手脚乱动,甚至殴打睡在身边的配偶等情况,属于一种睡眠障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进一步咨询,可以加我微信“hnyuanahiwei”,进入病友群,与病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