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别急着加抗精神病药
编辑:ddayh.cn
尽管抗精神病药在抗抑郁治疗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但考虑到潜在的成本及危害,即便从个体化治疗的角度出发,也应避免不必要或过早使用此类药物。
本项新研究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前,71.3%的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并未做到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应用。
针对成年抑郁患者,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联用抗精神病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增效:自2007年以来,FDA已批准奥氟合剂、阿立哌唑、喹硫平及依匹哌唑与抗抑郁药联用,治疗成人抑郁症;
2.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此类患者单用抗抑郁药疗效往往欠佳,联用抗精神病药有望带来精神病性症状及抑郁的双重改善。
3. 其他原因,尤其是各种不合理的使用。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与锥体外系反应(EPS)、迟发性运动障碍(TD)、体重增加、糖尿病、血脂异常及死亡率升高相关,其不合理使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在抗抑郁药治疗失败前即启用抗精神病药,以及辅助治疗抑郁时剂量过高等。然而,目前尚无针对社区人群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
对此,美国的一组研究者使用了该国2001-2010年的Medicaid医保数据,以探讨抗精神病药在治疗成年抑郁时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对象为诊断明确的新发抑郁患者,年龄18-64岁;作为抗精神病药的主要适应证,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被排除在外。研究者对每位患者进行了至少1年的随访,以了解其用药情况。
若患者在启用抗精神病药后45天内未出现其他适应证,抗精神病药则被视为用于治疗抑郁本身。针对这些患者,研究者探讨了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是否合乎诊疗规范,如抗抑郁药是否已经足量足疗程应用等。本项研究于7月5日在线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影响因子 5.291)。
研究结果
随访1年内,14.0%的患者开始了抗精神病药治疗,其中96.8%使用的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中,41.3%的患者在45天内出现了抑郁之外的其他适应证,主要为双相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其他58.7%的情况被视为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非精神病性抑郁。
其中,多达71.3%的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并未做到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应用。例如,53.1%的患者抗抑郁药治疗时间不足31天,7.2%的患者在启动抗精神病药治疗当天未使用抗抑郁药治疗,39.7%的患者两者均无。
另外,即便是已获批辅助治疗抑郁的抗精神病药,部分患者所使用的剂量也超过了最大批准剂量;其中,喹硫平超量(>300mg/d)的比例为14.7%,奥氮平(>12mg/d)为26.6%,阿立哌唑(>15mg/d)为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