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通往幸福之路
? ? ? ? ? ? ? ? ? ? ? ? ? ? ? ? ?
? (一)幸福是什么?
?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中的理解不同,含义不同,就像这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毛遂在向平原君自荐得到赏识准予使楚时是幸福的;也许刘禹锡与杜韦娘在李府别后重逢作“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时是幸福的;也许王波在滕王阁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是幸福的;也许王阳明在龙场悟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时是幸福的......?
? 众所周知,认知行为疗法是一项治疗精神和心理问题很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认知模式是它的理论基础,该模式假设,人的情感、行为及生理反应被他们对事件的认知所影响。那么,认知又是什么呢?这与幸福有什么关系呢?
? 在《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这本书有这样一个例子:几个人在一起阅读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书籍,当他们在阅读时,脑中有不同的想法:
? A:“这确实很有道理,这本书将教会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治疗师!”他感到有些激动并继续读下去。
? B:“这太简单了,它不会有效的。”他到失望并合上了书。
? C:“这本书不像我所期望的,简直是浪费钱。”他厌恶地把书扔到一边。
? D:“我确实需要学完这些,如果我不能理解内容怎么办?如果我永远不能掌握它怎么办?”他因此而感到焦虑,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同样的几页内容。
? E:“这太难了,我这么无能,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这些,我也永远不能成为一名治疗师了。”他感到伤心,并打开看电视。
?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人对同样一件事的想法不同,因而对同一情景做出了非常不同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这些所谓的想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一般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
? 那幸福是什么呢?
?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自我体验。
(二)幸福去哪儿了? ?
? 为什么我总是离幸福那么遥远?为什么一路总是走的磕磕碰碰?为什么我总是和不幸不离不弃?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坎坷!对于我来说,幸福去哪儿了?
? 为什么?也许是跌入了不幸的循环里。
? 弗洛伊德在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重复。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弗洛伊德1920年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的“强迫性重复”,就指这种现象。
?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不幸就是痛苦体验的重复,尤其在工作、爱情、家庭、婚姻生活中,这也像黄维仁所说的心理情结。黄维仁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妇女,父亲是个酒鬼,她长大后,结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后来,她的心理治疗者发现,这位女性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必须照顾她父亲那一型的“弱者”。惟有当她去照顾酒鬼丈夫时,她才觉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觉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给他们,可是,她同时也痛恨酒鬼,因而离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序是:“照顾酒鬼,是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被人需要的惟一方式。”如果这个程序不改变,我们可以预测,她的第四任丈夫,将又是位醉仙。
? 我们的不幸或许是我们陷入强迫性重复的泥潭里无法脱身。那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
(三)幸福之路
?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不幸走上通往幸福的康庄大路呢?
? 首先,发现那些导致我们不幸的心理情结或强迫性重复。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这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暗线,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从外面的世界转向自己,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思想,和自己做朋友,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
? 其次,接纳这种不幸的模式。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生活模式,一定是有原因的,面对它,然后接纳它,我们唯有选择接纳它,才能认识它,了解它,理解它。
? 最后,改变不幸的模式,建立幸福的模式。这需要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改变了我们对某物某人的看法,才能改变我们的态度,打破过往自己一成不变的思考模式,建立幸福的模式,这样才能在我们的大脑里建立起突触联接,让幸福在人生中不断重复。 ?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