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自杀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显示,约 4%-13%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多达 20%-4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曾有过自杀未遂行为。自伤或自杀未遂是导致自杀的最大风险因素,预防自伤或自杀对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过早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数项观察性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药物对预防自杀有一定效果,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的自伤死亡风险比不用药更低,且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和自伤率呈反比。但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疗效未有定论,为此来自国立台湾大学的 Ma C-H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1 月的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期刊上。
研究方法及结果
研究人员基于中国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数据库,筛选了 2001 年到 2012 年,年龄介于 15 岁至 45 岁之间,初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 70380 人进行随访,其中包括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由于自伤或不明原因受伤首次住院治疗患者 2272 人,共随访人年数为 500355 人年。对患者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按照用药频度进行分层分析。
按照通常有效剂量或超过有效剂量使用的 5 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氨磺必利和舒必利,均可降低患者住院期间自伤风险,其中氯氮平的效果最明显(调整后 RR 为 0.26)。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风险会升高,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发挥了保护作用。
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噻平、氟哌噻吨、氟哌啶醇)按照通常有效剂量或超过有效剂量用药时自伤风险无明显变化,这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但低于通常有效剂量用药时自伤风险升高。
讨论及小结
本次研究是首次在亚洲人群中对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联进行全面研究。所使用的样本是全国范围初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有抗精神病药物处方和其他临床信息的详细数据,因此本次研究数据能最大程度地贴近实际。
不管是对阳性还是阴性症状,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比一代的都有更好的疗效,而氯氮平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方面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该研究结果显示,氯氮平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伤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中,氯氮平是唯一经批准用于防治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伤的药物。
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既往已有研究证实其对自杀风险是有防护作用,该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而该研究结果首次揭示,氨磺必利和舒必利也能降低自伤风险,这在此前未见报道,还需要进一步重复验证。
一代和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防治自杀行为的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一项 Meta 分析显示在缓解抑郁症状方面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比一代有更积极的效果。因此,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自杀行为的疗效,可能受到抗抑郁作用的影响。
总体来说,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伤风险有着不同的防护效果,对自伤的防护效果到底是不是多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协同作用的结果,还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
精神分裂症的自伤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而非定义明确、界限清楚的精神机能障碍。基于神经科学的命名分类所进行的分析也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模式。因此多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自伤风险协同作用的内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明。上诉这些结果需要在不同人群中进行更多的研究复制及对内在机制的研究来进行验证。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