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多种描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将这两者作为截然相反的道德标杆来看待。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正人君子是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的最高赞许,也是许多人人生追求的精神境界。而如果某人被称作“小人”则是对其道德品质最具否定性的评价,是对具有极为卑劣人品的人最准确的刻画,为人所不齿。
然而,我以一个精神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习惯来看待、理解这两个概念或这两种人品时,却有了新的意义。
首先来看君子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或行为特征。所谓“君子坦荡荡”,是对其心理素质或行为模式的描述: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既不刻意奉承他人,也绝不会存心伤害他人,以无暇纯真的心态生活、待人。若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样的君子有点儿憨或傻。耿直、真诚、简单或许是对这种人品的准确概括,他们不仅没有害人之心,甚至连防人之心都没有。另一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和“君子淡以亲”,前人郭象解释为“无利故淡,道合故亲”,是非常合理的。我认为,这两句话应该理解为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以他们特有的纯真和简单来与他人相处,很少计较得失,使同样具有君子品质的人与其建立起简单但却包含甚至以性命相托的彼此信任的真诚关系。“君子和而不同”也同样反映了君子在处理、看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基于本质上是非利益化、形式上是简单化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自信与信任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相信他人对自己无任何恶意,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追求彼此之间在所有方面的一致了。“君子喻于义”则反映了君子坚持真理、遵守规则的行为特征。此处的“义”是真理和社会规则的意思。“君子以德报怨”,应该是反映君子不会因他人的无心之失甚至是有意的伤害而心怀忌恨,甚至根本不会在意,在与伤害者相处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不计前嫌,更可能以真诚和热情对待伤害者。至于其他关于君子的描述,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君子无所争”等,都不外乎是对君子坦荡荡心理素质特征的补充。
人们对小人的描述使用的恰恰是与描述君子截然相反的语言和词汇,这些语言和词汇也同样刻画的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小人长戚戚”,“长”,长期或总是,“戚戚”,担忧或闷闷不乐的样子,至少是内心世界不平静或不安宁,心胸狭隘阴暗,表明这样的人总是处于精神紧张或难以快乐起来的状态,或许还包含了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过度敏感、安全感不足以及在利益问题上斤斤计较的行为方式。“小人之交甘若醴”则反映了“小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行为特征,即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非常亲密,但他们之间这样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的基础之上,其实“各取所需”才是小人们之间建立密切人际关系的真实目的。这样的人际关系缺乏理解、信任和原则,一切服从利益,以至于常常有出尔反尔、背叛和反目。“小人同而不合”,这句话则表明“小人”们为了能够获得其追逐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或避免自己利益受损,往往善于掩饰自己的态度和态度,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习惯于迎合他人的心理、附和他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往往对所迎合和附和的人物和事物持有否定的态度,甚至站在道德高点上腹诽或在另外的场合公开批评他们表面迎合或附和的人和事。小人们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或许就是“阳奉阴违”这种极端虚伪行为方式的初级阶段。“小人喻于利”则深刻地揭示了所谓“小人”们的内心有着追逐私利的强烈愿望,而且他们追逐利益的方式方法往往没有底线,即没有原则、不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至于诸如“小人夺人所爱”、“小人穷斯滥矣”、“小人以怨报德”等等说法,其实也是从不同侧面来刻画了这些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如果仅仅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君子和小人,显然绝大多数人褒扬的是君子,贬抑的是小人。然而,从心理健康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君子和小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君子之所以坦荡荡、以德报怨、喻于义、合而不同,反映的是他们内心有相当程度的自信、信任他人与对他人的宽容。君子们心境平和,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也就能够不卑不亢地站稳自己的脚跟。如此看来,君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恰恰是最为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的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均处于完全良好状态)中关于人在精神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相反,小人所表现出来的长戚戚、以怨报德、喻于利、同而不合等特征,也恰恰反映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较为不良的状态,即缺乏生活乐趣、容易焦虑和抑郁、不自信且不信任他人、人际关系不融洽和不稳定等,最重要的或许就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反映出他们缺乏良好的安全感,也就表明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不是处于良好的状态。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所谓小人的这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病态的反映,或许这些人内心中潜藏着某种由长期的安全感不良导致的持久焦虑或抑郁情绪,只是这种焦虑和抑郁未必能够引起其本人或他人的重视和理解。
基于上述分析,如果我们认同君子代表了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小人代表了具有不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我们就可以理解古训“近君子而远小人”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重要意义。我理解,“近君子以习德,远小人以避祸”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样也是古训说,“守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具有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心灵的人若长期与君子相处,自然通过耳濡目染可以学习并形成与君子相似乃至相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符合心理健康要求的人,同样是别人眼里的君子,也会成为他人愿意结交的对象。而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君子还可以结交君子身边的良师益友,让自己一生都能够受到这些良师益友的影响和帮助,成长为一个具有君子品格的高尚个体。远小人以避祸也至少包含这两层含义,第一,一个人长期与心理不健康的“小人”相处,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品行和人格的影响,形成相应的不良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必然会“戚戚”下去,在不良的安全感的影响下,体验没有多少快乐的人生过程。第二,由于小人所具有的不信任他人、不能在遵守严格的社会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基础上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必然会与周围人中他所认为的损害了其利益的人发生冲突。若按照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对比自己在某些方面优秀一些的人未必会“羡慕”,但肯定会“嫉妒、恨”,在利益冲突尖锐化的情况下,这样的“小人”极有可能采取具有敌意特征的行为,使无辜者遭受“无妄之灾”。
如果从精神卫生的角度看,我由衷地希望在我们的周围有更多的君子,让更多的小人也变成为君子,这样的世界会美好很多。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