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艾滋病是一种病,害怕艾滋病也是一种病,你知道吗?
一次高危性行为后,一直不能摆脱"艾滋病"三个字折磨的人到底有多少?这类人即使多次检查,证实排除染病,仍然无法彻底从恐惧中摆脱出来,这是怎么回事?这群人患上的是另一种病,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
恐艾症,全称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及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近年来,我中心也多次接到"恐艾症"来访者的求助。无论医护人员怎么劝说、证实,来访者就是不相信多次‘阴性’的检查结果。前段时间,我们还接待了一位"恐艾"者。因一次高危性行为后,担心染病,反复去多家医疗机构检查。两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加一起做了20次的检查。但还是坚信自己染病。认为所患的就是一种新型的艾滋病病毒,目前医学能力还不足以将其检测出。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这名"患者"才愿意向我们求助。
在我们身边,有
"恐艾"情绪的人并不在少数,有相关专家做过估算,全国至少有五六十万的"恐艾"患者,有志愿者测算的数字竟达到千万人数。百度贴吧里专门开设了一个"恐艾吧",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时,该贴吧的关注人数有
87,600人,发帖量达12,091,935
条,几乎每天都会有数百条的新帖。
其实,很多"恐艾"者无法摆脱恐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会反复生病。比如感冒、低烧、腹泻、起疹子……这类人群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状态,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很易诱发疾病,而一旦出现这些表现,"恐艾"者就会加深疑虑,更加焦虑,致使疾病反反复复,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都有一个特点,想听好听的,想看有正能量的,觉得心理舒服愉悦,借此就可以立马脱恐。这也使得很多人为了满足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第二需求,什么行为都说是没问题的,过度的安慰恐友使恐友们暂时获得了相对安全信号,然而这样的愉悦宁静并不能持续太久。因为艾滋病恐惧症患者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想听好听的,但是自我想象又是最坏的。越是给予过分的安慰,在愉悦期度过以后又开始波动,反而又呈现了恐惧加剧的状态。既然有权威专家以人格性命等保证我没有问题了,我就应该很开心,不再痛苦,也不应该再思考一些绝对化的东西,然而为什么我还这么难过,我还这么痛苦,我还在思考万一的可及性,继而以逆向反补偿思维的方式继续进行逻辑推理,以至于又让自己重新回到过往的痛苦不稳定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恐友想寻求艾滋病专业知识的帮助,以此来脱恐,结果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后,还并没有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在我们常说脱恐过程中,艾滋病知识的稳定性固然是一部分,但是因为每个专家的门派流派都不一样,另还有一些网络上冒充专家的,在网络上自学糅杂了一套自我标准的专家也充斥于其中,经过网络一放大,就衍变成了多种说法。本来如果一个艾滋病恐惧症就在线下好好的去门诊求助于一位医生,或许早就不想关心到底什么是艾滋病了,那么也就早就可以脱恐了。但是习惯性的思维总觉得,我在网络上多学点,我在网络上多看点,那对我的脱恐就更好。事以愿违,任何没有付出,没有真正理解过其价值,信手拈来的东西能够成为真正用于内心脱恐的绝对安全信号么。至少在我们机构这么多年对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问的越多,搜的越多的恐友反而越来越好。也许随着时间的久远,很多刺激源逐渐变弱,但是本质上对恐惧的态度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所以,和自己咨询的医生老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彼此了解对方是谁,恐友了解医生老师的姓名工作,背景和专业程度,医生老师了解这位恐友的成长史,人格倾向,高危情况恐惧原因及动机,两个人共同努力,并且去持续不断的矫正过度的思维模型,以及针对具体恐友的经历去改善其行为误区,这才是恐艾干预的重要核心。如果双方仅仅是简单的交流艾滋病基础知识,甚至沟通时间并不长,双方无法建立彼此的信任链接,那么这样仅仅是对受到艾滋病轻微刺激的人群有帮助,对于已经变成恐艾症患者的恐友的帮助相对就极其有限了。
这也是很多恐艾症患者的一个误区,觉得自己该掌握的知识点也掌握了,该问的东西也都全部问了,可是自己还是感到很沮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那其实就是因为没有从医生老师那里得到对方对自己有多么了解的一个安全信号。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当一个医生老师能够准确曾经在好几天前咨询过自己的这位咨询者在上一次沟通时候所阐述的大概情况时,这位咨询者在辅助性脱恐方面提高的效率将能达到30%,当恐友们越觉得这位医生是认真负责,并且真正了解他时,那么他处于脱恐的动机将会变得更加的强烈。这也是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咨患同盟时,咨询者的执行效率相对很低的原因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恐艾干预中心在做一对一干预时,常常所强调的: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潜意识,那或许才是真正决定是不是能够最彻底去脱恐的关键。
要想远离"恐艾"情绪,人们应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不要在网上看到一些症状就"对号入座",要相信科学的检查结果。如果"恐艾"症状严重,要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远离艾滋病,人们最应洁身自爱,不再尝试危险行为,不抱侥幸心理,对自己、家人以及整个社会都要负起责任。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