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有一种情绪,我们很不喜欢,但它时常包围着我们,还总带来狼藉的"案发现场"——对,这种情绪叫"愤怒"。
我们对于愤怒的理解,往往是"愤怒不可控","情绪上来了,我会变成一个失控者","压抑自己,不就是压抑天性,会憋出病来的。"
愤怒的爆发是存在失控的特性,但是爆发前的蓄力,是大脑和身体感受,一起完美计算的过程。
首先,每个人都有个基本的阀值,超过这个值会爆发。
再有,每个人对所经历的不同事件,都有一个符合自身特性的压力指数,每发生一次,加一些压力。
最后,累积到阀值,最后的事件就成为了尖刀,被留在愤怒的"案发现场"。
愤怒的曲折表达
电影《Crash》里描述的场景,会在大都市拥堵的公路、长长的检票口复现: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一点儿不满或口角而大打出手。
电影《搜索》里,高圆圆饰演了一位被网络暴力和偏执的道德指责而谋杀了的女性。
我们来回想一下,每次愤怒的发生,有什么共同点吗?
愤怒的爆发,没有出现在最初孕育愤怒的第一现场,而是发生了转移,在第二现场出现?
在第二现场,每个人都能找出足够的"正当"发怒理由,并试图让别人相信,自己在就事论事?
愤怒,有时并不会因为爆发而消解,反而是逐渐传递,转移到被责骂的一方?
追尾、插队、不肯让座,这些原本的低愤怒值事件,成为了大众曲折表达旧愤怒的良机。于是,一场场或荒诞、或偏执的愤怒事件开始爆发,我们就会评价,这个世界太暴躁。
社会文化让我们喜欢积累愤怒
先来看看几个最常见的愤怒第一场景。
丈夫:我已经很努力工作了,但依然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或收入,我怜惜自己,也十分自责。
妻子:我已经很努力在工作和家庭兼顾了,但是精力消耗殆尽,这样的状态让我感到委屈。
孩子:我想要玩儿,但却一直被家长和学校管制;我有反对意见的时候,根本不听我的反驳。
在最初孕育愤怒的场景里,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当前人生阶段的主题",需要处理的是"和身边人浓烈又复杂的情感"。这些经验,都会伴随着无助、无奈、受挫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需要适当的表达和疏解。
但是,我们的文化和习惯,往往不鼓励情感、尤其负性情感的表达,而是倾向于维持表面的平和。
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二元评价体系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各种评价所侵犯,为了维持平和的假象,我们不得不选择忍耐。这使得我们直面愤怒,变得很难,采用积累、转移的方式则相对容易。
喜欢积累愤怒,也和我们的社会对愤怒的接纳程度有关。力量弱方对强方愤怒的容忍度很高,而且力量弱者会用理性去克制,忽视自己的感性,坚信适者生存法则,从而错误的使用理性的盾牌。
愤怒是边界受损后的自我保护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边界,即每个人必备的一种私人生活空间和个人基本生存权利。当我们与他人相恋或互相欣赏时,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相融合,和TA共同生活,分享权利。可是,如果当他人强行进入我们的边界,在我们不允许的情况下强行融合,这时我们的愤怒就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边界被损害。
边界的受损分为两种。
第一种叫做边界的侵入 ,也就是边界直接被侵犯。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大学生宿舍里的公用冰箱,每个人可以占冰箱的一个格子,但是当有人每次都往你的格子里放东西时,你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你的空间被侵犯了。生活中还有一种更抽象化的边界,叫做权利的边界。当我们的权利边界被他人侵入时,我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愤怒。
实际上,愤怒不仅仅只是以暴力或者歇斯底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际关系中,拒绝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心理咨询临床案例中,如果来访者是一个无法愤怒或者无法说不的人,那么他的家庭可能是容不下某种形式的愤怒或者某种形式的自主性的。
一个人如果像这样无法表达愤怒,那么TA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验不到愤怒的。长期无法拒绝别人可能会在诸多事上产生一种被剥削感,因为TA总是被别人的需求裹挟,而自己的需求却无法被提出来。长此以往,这个人便会逐渐倾向于规避社交,也无法延续长期的关系。
第二种边界的损害叫做边界混淆 ,它比边界侵入更难被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愤怒是很微妙的,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愤怒。在过去的案例中有这样一个来访者,他和一个朋友谈一个商业合同,讨论的是"什么时候付款"、"什么时候还钱"这样的问题。然而这个朋友却一直跟他讲自己的企业如何困难,以至于过年都没有办法回家。来访者感到非常愤怒,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愤怒。
这个案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在跟对方谈事,而对方谈的是情。在中国文化中这是最容易被混淆的一个边界,因为"事"和"情"通常都是被放在一起的。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其实都长期地处于这种混淆的状态。最常见的例子是父母离异的来访者,通常会谈到父母曾经对他们说过,"我们之所以不离婚,全是因为你"。
在中国家庭中,许多"以爱为名"的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边界混淆。它把孩子卷入到成年人的爱恨和婚姻中,使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混淆状态,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惧感。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