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很多精神科病人在其整个患病过程中都有过诸如猜疑他人对其有负面的看法或评价、或者怀疑周围与其无关的人在腹诽其人品、言行,或者是坚信周围许多无关现象的发生是与其本人有直接关系的,如电视新闻或报纸、网络的内容是专门安排出来影射其,或坚信周围的无关人士了解了他以往某些不光彩的历史议论纷纷并到处传播。在精神病学教科书中,前一类"猜疑"谓之"援引观念",后一类达到坚信程度的信念谓之"关系妄想",都意味着精神疾病的病情达到了"精神病"这一较严重的程度,同时也意味着患者现实检验能力缺损,大多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的诊治。
然而,还有一些人的情况可能达不到前述精神病的程度,但在本质上是同一类现象。如有人会为以往曾经做过的某些尴尬事、说过的某些过头话而难以释然,在某些可能有了解此事的人在场的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留意周围人对他本人的态度,常会觉得这些人已私下相传,致使其以往的"丑行"路人皆知。因此就有"自惭形秽"之感,此时要么如坐针毡,要么逃之夭夭。还有症状更重的人,会认为自己以往许多"难以启齿"的言行成为外人街谈巷议的话题,并因此不敢到人多的场合,或者在不得已处于那样的场合时紧张不安。
我把这种表现的心理背景称之谓"明星心态"。因此,每当这些病人说到类似的体验时,我常会以揶揄的语气调侃道:"你以为你是哪位当红的明星吗?会有许多狗仔队跟着你,一举一动都会有人盯着你?"这时病人往往会愕然而对,多数病人都说,他们从未这样想过,只是习惯了留意他人对他们的负面评价和态度。当然,也有人会说,自己也曾质疑过自己的担心有不合理之处,只是因为相信"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这样的说法,认为自己有那些问题,被人议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我还会问:"乘坐公交时,你觉得车上看你的乘客多,还是看自己手机的乘客多?"这时患者基本都会回答:"看自己手机的乘客多。",我可能就会顺势说:"看来你还是没有人家的手机重要吧?"患者往往会若有所思地讪笑一下。
此时我会用"将心比心"或"换位思考"的逻辑帮助患者进行推理判断。我说,假如你曾目睹过或听说过你的同学、同事邻居或熟人有某些为大众所不耻、为你所不屑的行为,你在看到或听到的那一刹那可能会较为在意,甚至有较强的情绪反应。但是,你不能持续地关注这些问题,因为那些事情对你个人的生活毫无意义,对你也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你一定不会总是惦记着别人的事情。况且,你自己的日常生活还有需要你疲于应付的事情,你不可能不去应付这些事情而只记得别人的事。因此,如果你认为人首先要利己,就应该明白,别人更关心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事情。换言之,别人是不会和你一起过你的日子,别人只想把他自己的日子过精彩。
尽管有不少病人未必能够按照这种思路全面改变其对外部世界事件的评价和判断方法,但确有一些人受此触动,可以暂时地放下这种烦恼。由此可见,他们从未尝试过站到他人的立场上看待他本人言行举止所反映出来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换言之,他们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明星心态"的表现,只是因多未达到"精神病"这样严重的程度,很难引起其本人、亲友或同学同事的关注,更不大可能接受来自精神科临床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干预。例如,很多人习惯于在社交情境中担心自己的举止、容妆可能会让周围人对其有不好的看法、给人留下不良印象,既可能因此局促不安,过分修饰容妆衣饰,也可能努力回避这样的社交情境。据说,有的影视明星从不以素颜示人,或许也是怕自己未化妆的容貌给其带来负面评分。
在我看来,这些表现都有社交恐惧的成分。他们所出现的社交恐惧特征除了遗传因素的作用之外,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缺陷。这些人安全感的缺陷可能既有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方面未给予足够充分的引导和正面影响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更可能有童年及少年期社交训练不足这一浅层的共性缺陷。前者涉及在个体幼年和童年期没有学会无条件信任同伴的习惯,或者没有学会相信他人的普遍善意。后者则与当代社会对后代养育模式相对封闭、交往和探索世界的实践不充分有关,未能通过充分的社交训练学会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只会单向思考人际关系中个人的体验和推断。于是乎,就有了"援引观念"、"关系妄想"和不敢以素颜示人的病态思维和过分的行为。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