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生老病死是人生在世不可规避的经历。按照健康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患病后会有所谓的"病感行为",即患病个体从感知自身有病以及在整个病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有人根据病感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将其整个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症状体验、承担患者角色、获取医疗服务、依赖患者角色和痊愈康复阶段。大多数病人都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走完疾病过程。不过据我的观察,即便是病感行为,也常常受到情绪因素尤其是焦虑情绪的影响,在患者之间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
我认为,一个人患病后的病感、态度和反应等现象还是可以按照是否伴有焦虑情绪来粗略地划分成两大类。根据患病后涉及心理因素而影响疾病表现的一般特征,我认为可以从患病体验、患病仪式和患病气氛这三个方面来区分和比较这两大类现象,并可以区分相应的治疗过程以及疗效之间的差别。
?
先说患病体验。患病体验是患者本人患病后的主观体验。以急性支气管炎这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例,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全身乏力等,初起时可伴其他诸如流涕、打喷嚏、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典型症状。在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患病体验主要是上述症状以及与此相伴的躯体和心理的痛苦体验。然而,有些人的患病体验掺杂了更多附加的心理因素,如患病后有对疾病过度或不理性的恐惧,担心病情加重、担心患病后的躯体症状是更严重疾病的先兆或变异表现,同时对疾病症状产生的主观痛苦更强烈、更深刻。而且,他们对疾病症状的变化也异常留意和过分敏感,会为咳嗽频率增加而更加焦虑,也会为痰中偶然出现的血丝而惊悸,患病体验也更重。
存在这样的患病体验,就会有相应的求医行为。他们在初期只有极轻微的症状时就有较强的患病体验,并更积极就诊,就诊时也会要求医生做更全面更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唯恐发生误诊、误服药,甚至强烈要求尽早使用抗生素或自作主张服用抗生素。尽管他们可能比其他病人更担心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但却也比其他病人更严格地遵从医嘱,甚至将服药时间都尽可能做到分秒不差。
相反,有些人的患病体验相对简单而真实,他们只有患病后的躯体症状和相应功能受限带来的不适感。他们对自身病情演变的感受也显得迟钝一些,甚至到病情重笃时还不以为意,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可以说,这些人的患病体验基本上没有掺杂焦虑之类不良情绪因素。
?
再说患病仪式。患病仪式是指患病个体向他人展现出来其患病后的状态、行为及其对待患病的态度等,即扮演病人角色的方式和过程,既有对患病体验的情绪反应,也有患病后的行为反应。那些患病体验中有明确焦虑成分的患者,其突出的情绪反应往往是与疾病严重程度明显不符的过度担心和焦虑,其行为反应则体现在他们对其患病体验的重视和表达。这些人喜欢让家人甚至周围的每个熟人都得知自己患病的信息,因此会频繁甚至有渲染倾向地诉说自己的患病信息和体验,以期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关注。这些患者典型的患病仪式是以各种方式传递其患病的信息,并通过就医、服药、休病假乃至卧病在床或申请并非必要的住院,来体现其是"病人"的特殊身份。这些病人的患病仪式有时具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外人可以体会到患者夸张的祈求关注、抚慰的言行。例如,若这样的个体患了前述急性支气管炎后,就可能有诸如到大医院找资深专家诊病、要求使用"高级"抗生素、休病假、卧床、"进补"等一应俱全的患病仪式。
相比之下,那些患病体验不伴有焦虑情绪的患病个体,患病仪式往往简单或不明显,也很少主动向他人诉说自己的患病情况。即使是被问到病情时,也会较为淡然地做简单的陈述,不会有意强调其疾病表现和痛苦。
?
最后说患病气氛。患病气氛是指患病个体感受到的周围环境中所体现出来与其患病有关的某些变化。例如,患者患病后周围人的关切慰问等反应就是患病气氛的核心成分。患病体验中有明确焦虑情绪的患者,他们也比很多人更在意相应的患病气氛,尤其是来自周围人特别是家人对他们的关切、体贴、抚慰和呵护,并期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同情、关注和抚慰。这些患者的亲属多数也习惯于或乐于接受、迎合患者对其患病体验的表达,有时还会过分地关切,"嘘寒问暖",既强化了患病个体的患病体验,又传达了他们对患病个体患病关切所伴随的紧张焦虑心情。在这样的患病气氛笼罩和包围下,患病个体对其患病的状态才有了真实的信念,甚至有了某种满足感。于是,他们在承受患病体验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心安理得地扮演起患病后不用履行个人责任、接受他人关心照顾的病人角色。这样的患病气氛给患病个体带来了精神科医生称之为"继发性获益"的种种问题,如免除责任、逃避处罚、接受照顾等。还是以急性支气管炎为例,这些人患病后会希望得到家人的慰问、陪伴、迁就甚至是得到重病状态的照顾和看护。而他们的家人一则习惯,二则"识趣",也会尽力做好那些照顾,营造、烘托出让病人感觉温馨的气氛。
同样,那些患病体验不伴有焦虑情绪的患病个体,也不太在意患病气氛。他们往往认为患病是自己的事情,尽量不想惊动和麻烦周围的亲属、熟人,希望以自己的力量解决就诊、治疗问题。而且,即使是病情较重时,也会竭力掩饰其状态,减轻他人对其病情的关注。
?
无论从患病体验,还是从患病仪式和患病气氛来看,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似乎病情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显然,减少、消除患病后的焦虑对患者、对医生、对亲属都有积极意义。因此,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识别病人的病感行为中掺杂的焦虑情绪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一定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疗效。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