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创伤性焦虑 迪克的父亲去世了,这使地免一度沉入悲伤之中。虽然,那段噩梦般的日子已经过去三年了,但是,每当他回忆起那一刻,就会痛苦不已。一次,一位老客户友好地问候他:“祝你和你的家人平安。”而迪克听到这句简单的问候时,一瞬间泪如泉涌。 迪克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了意外,他是被父亲抚养大的,他很爱父亲。长大成人之后,由于忙于工作。他很少回家看望父亲。父亲去世的前一个月,有天是父亲的生日,迪克答应回去陪父亲一起庆祝,却由于其他的事情而耽搁了。迪克跟父亲约好,一个月后就回家。没想到,就在迪克打算履行承诺的时候,却传来了噩耗: 父亲出车祸死了。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面对生离死别,而很少有人会坦然地接受这些令人悲痛欲绝的事情。虽然我们已经早早地为这些伤痛的事情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它们忽然来袭时,我们仍然无法招架,甚至陷人绝望之中,无法自拔。 陷入痛苦之中,会导致情况越来越糟。这种痛苦的情绪对我们的破坏性非常大,而且往往比较持久,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一生。心理学家将痛苦情绪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会让人产生极大的焦虑感,我们称之为创伤性焦虑。许多经历过痛苦的人都会出现这种焦虑症。 创伤性焦虑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目睹或遭受重大事故(比如死亡威胁) 后,对人的内心造成巨大伤害,从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在外部事件的刺激下,患者会表现出情绪激动、紧张和恐惧,整夜不能入睡,夜夜做噩梦,梦见自己仍在遭受创伤的场景。当患者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场景或者回忆相关信息时,会从紧张、出汗、心跳加速,慢慢演变为极度恐惧; 浑身哆嗦、坐立不安,身体表现出逃离的状态。 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和人类战争爆发之后,都会有很多人患上创伤性焦虑症,比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遭受蹂躏的民众和受伤的士兵,地震、海啸中的灾民。距离“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已经十多年了,现在还有一些美国民众依然表现出PTSD的长期症状,只要听见突发的巨响,脑子第一反应就是“哪儿爆炸了”。2008 年汶川地震,因为当地环境比较恶劣,导致救援工作推进异常艰难,缓慢的救援速度导致了一些灾民和救援人员产生幻灭、绝望的情绪,一点点风吹草动,他们都会陷人惶恐:“又震了吗?” 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在经历重大灾难后,都会出现紧张、恐惧的反应,那么如何分辨是否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呢? 大多数患者会随着时间的冲淡和生活状况的改变而自行痊愈。如果灾难发生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上的症状仍持续出现,则可以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陷人PTSD中的人,主要会出现以下一些表现: 重新体验(Reliving ): 那些痛苦的事件会一次又一次地闯人梦境,或者不断地在脑海中浮现。 在父亲去世后的几年中,迪克每天都会想起父亲发生车祸后,警察打来的那一通电话。他每晚都会不断地梦到父亲在弥留之时对他慈爱地微笑。 焦虑(Anxiety): 在痛苦之中的人,通常会寝食难安,甚至彻夜不眠。这种痛苦情绪会使人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与自己作对。 在父亲死后,每当电话响起,迪克就会被惊吓到,之后,脑中就会一片空白。 麻木(Numbness): 当我们处在伤痛之中,我们会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热情,对未来失去希望,对自已失去信心; 不愿与他人交流,也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甚至慢慢地,我们会远离人群,只愿意一个人独处。 迪克对他曾经无比热爱的各种事情失去了热情,也懒得与交往不久的女朋友约会了。他变得异常冷淡,导致工作中频繁出错,女友也与他分手了。 事实上,PTSD症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有时候,一些普通的伤痛经历也会使我们陷人PTSD的泥沼之中而无法自拔。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这些伤痛症状并不一定取决于事件的恶劣程度,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或大或小的伤痛事件,但是可能很多人不会出现以上那些可怕的症状。这是因为,许多人的复原能力很强,在经历伤痛之后,他们很容易恢复过来,开始新的生活,重新快乐起来。而另外一些人的心灵比较脆弱,这些创伤性事件会彻底打击他们的内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地沉人伤痛的深渊中,最终导致出现PTSD症状。 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你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是属于能够很快恢复这一类的,还是属于容易陷人PTSD这一类的? 我们先来看看两个例子: 哥伦比亚的一家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后,那些平时表现乐观、态度积极的人恢复得很好,而那些总是优柔寡断、做事浮躁的人则大都陷入了悲伤和惶恐之中。 澳大利亚的一场特大森林火灾中,有469名消防人员被困。事后,那些曾在心理健康测试中得高分的人大都比较平静,而那些原本就比较容易焦虑、性格暴躁的人大都表现出明显的PTSD症状。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原本心理就很乐观积极的人,经过伤痛事件后能够很快地恢复; 而那些本来就消极的人,则容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沉沦下去。PTSD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灾难固然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无法释怀的心! 害怕面对人群中的自己 教室里,老师正在讲授微积分。 黑板上,老师列出了几道题目让同学们自己演算,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到笔落在纸上的刷刷声。坐在前排的莫娜此时却感觉心乱如麻,她根本没有听懂老师在讲什么,笔只能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乱涂乱画。 “好,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吧? 现在,我请同学站起来告诉我答案。” 莫娜的头皮一下子抽紧了,“千万别叫我! 千万别叫我!” “ 莫娜,你来说一 下 !”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英娜感觉血液都凝固了,她握紧了手里的笔,怎么也站不起来。 “莫娜,快一点,别耽误大家的时间!” 莫娜咽了口唾沫,慢慢地站了起来。 “哈,瞧她那样,肯定是没做出来。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太傻了吧。”后排传来男生阴阳怪气的嘲讽声。 莫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只能死死地盯着黑板上的题目,这时,她多么希望旁边有人能够帮她一下。她开始环顾四周,而周围的同学们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甚至对地指指点点。最后,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冷淡地示意她坐下。 虚脱了的莫娜根本不知道后面老师讲了些什么,她只知道,今天,她——作为一个文科是强项的女孩——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莫娜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大学,并且读的是自已喜欢的文学系。本以为原来高中曾经带给她的阴影已经散去,可是一切似乎向着更可怕的方向发展了...... 周末的文学沙龙正在进行中,莫娜旁边的同学正在侃侃而谈,大家都被发言者精妙的见解所吸引。下一个就轮到莫娜了,不知为什么,她的手心不断地冒汗。她不停地翻着手中的发言稿,心也跳得越来越快。 “莫娜,到你了。”主持人在叫她。 “哦....是这样的...我的意思是....”莫娜一听到自己的名字,心中一紧,大脑里原来想好的东西也变模糊了。过了一会儿,她才结结巴巴地讲完一句话。其他人都略带惊讶地望着她,有人在低声地议论什么。莫娜似乎听见有谁说:“她不是论文写得挺好吗? 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她脑中“嗡”的一声,再也讲不下去了,一切又回到了那个让她焦灼万分的数学课上。 自从这次发言失败后,莫娜彻底放弃了任何集体活动。班级里的各种活动地总是借故逃避,聚会、午餐会更是看不到她的身影,但越是这样,莫娜越是发现,自己只要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感到胸闷、头晕。 在文学沙龙上发表意见本来是一件不具备伤害性的事情,但莫娜却对此产生了恐慌感,并由此引发了对一切社交活动的不合理的恐惧心理。实际上,文学沙龙的讨论与数学课不同,这是莫娜熟悉的领域,她也做好了足够的准备,那么这次的失败该怎么解释呢? 莫娜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本质上是一种过度焦虑。 莫娜的恐惧不是简单地用“笨”和“胆小”就可以解释的,她太希望得到众人的认可,结果期望越大,压力也越大。在别人看来也许只是一次很平常的活动,在莫娜眼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交恐惧也是焦虑症的一种,是一种知觉上的反常现象,当事人往往将本来不具任何威胁性的正常社会交往,误认为具有可怕的意义。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是,在社交场合中几乎不可控制地出现焦虑情绪,并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具体表现为患者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出现,一旦发现有人注意到自己,就会表情尴尬、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因此,他们会尽量回避这些场合,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害怕与人近距离相处,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 社交恐惧与内向不同,前者属于无法也不敢与外界接触,而内向的人只是不喜欢或不想与外界接触。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内向是很正常的情况,不需要刻意作出改变,性格内向的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社交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成为了焦虑情绪滋生和成长的土壤,而这种回避行为又进一步阻碍了症状的消退。 进一步分析来说,产生社交恐惧症最核心的原因是人在青春期时遭遇了某些挫折或不光彩的事,随着人的成长与成熟,自己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不允许自己曾经发生过这些事件,并且不敢直视,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逃避心理。 在莫娜的案例中,她对社会交往产生恐惧反应,根本原因就在于高中时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数学课,又在大学里再次遭遇了另外一个对她具备伤害性的刺激(沙龙讨论的失败)。从性质上来说,“社交活动”是制约刺激,“讨论失败”是非制约刺激,两者同时出现,形成了制约反应。以后只要是一到社交场合,由于刺激代替作用,就会引起莫娜的失败感,由此她不得不尽量躲避类似的场合,对正常的社交活动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恐惧。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