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脑胶质瘤是脑内原发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依据分级不同预后差别很大。WHO I级生存期相对较好,手术完整切除后不需放化疗,可随访。WHO II级,生存期约8-10年,术后有高危因素例如未能切干净,局部病灶大于6cm,则需进一步接受局部放疗。WHO III级,预期生存期3-4年,而WHO IV级仅有14.6-17月,因此明确肿瘤分级对于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
目前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查,主要是CT、MR及一些功能检查。
1. 普通核磁共振或增强核磁共振(MR),MR有着软组织成像的优势,图像可以显示肿瘤的轮廓,给予静脉造影剂后,高级别胶质瘤则可明显见增强的瘤体,分界较清,并且因胶质瘤恶性度高的或脑膜转移的MR图像中可见大范围水肿。但并非所有人都可进行此项检查,例如佩戴金属、或体内有植入物在磁场中会移位等风险。对于一些幽闭恐惧症、肾功能不全者也是不适合做此项检查。
2. CT:则是佩戴金属、或体内有植入物患者及幽闭恐惧症患者的优选。CT虽对肿瘤边界显示不如MR清晰,但对于瘤内是否出血及钙化则优于MR。
3. MRS:磁共振波普,是一种利用磁共振成像与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在胶质瘤检查中,利用仅存在神经元及其突起中的物质NAA(可以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态,降低代表神经元缺失),与Cho(细胞膜磷脂代谢的一个成分,参与细胞膜的合成和代谢,用以评估细胞增殖)。脑胶质瘤会破坏神经元,导致NAA降低,破坏增加同时自身也存在胞膜合成和细胞修复增加,所以Cho升高。而胶质瘤随着恶性度增加,NAA显著下降,Cho负向增加,所以Cho/NAA比值对于高级别及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有很大贡献。一般认为高级别Cho/NAA比值>4,而WHO I级和II级,比值常在2-4之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参考。
4. MR-PWI: MR灌注成像,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并对病灶的几层反复成像,并该经该系统分析后获得图像及相关数据。数据中肿瘤部分及肿瘤周围水肿区最大脑血容积比值(rCBV)及相对脑血流量比值(rCBF),对于胶质瘤的分级,胶质瘤术后复发及放射性坏死损伤等的提供帮助。
5.脑PET-C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显像,常用显像剂为18F-FDG。肿瘤细胞高代谢状态,可高摄取18F-FDG从而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低级别脑胶质瘤摄取值低于高级别脑胶质瘤,且肿瘤/脑白质的比值已可数值化的区分这两者。有学者提出1.5,但是否考虑还需更多的研究证实。
6.病理:肿瘤最终的定性还需病理,病理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而且可以最准确的反应局部肿瘤、免疫组化或周围细胞浸润等情况,是治疗最重要的参考。除了剖开颅骨等传统手术外,目前还有神经导航的技术,就是借助CT,MR或超声引导以最安全、损伤最小的方式取得或切除肿瘤。
脑胶质瘤预后较差,且高级别胶质瘤局部复发率高。因此对于WHO II级以上肿瘤均推荐放疗。化疗药物,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药物是替莫唑胺,可能与血脑屏障导致脑内其他化疗药物浓度不足以发挥作用。且有数据证实,替莫唑胺与放疗的联合可以提高脑胶质瘤5年生存率,由过去的不到1%到现在的10%。目前靶向药物研究较多,脑胶质瘤VEGR,EGFR阳性患者可选择贝伐单抗,吉非替尼等靶向药物,实验结果显示早期反应率不错,但并未提高生存率。而免疫治疗高速发展的当下,或可能帮助胶质瘤患者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热门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