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我们临床中偶尔能遇到一些病人,先患了一种肿瘤,经过手术和化疗后临床治愈了,几年后又得了另一种肿瘤(又叫做第二原发肿瘤),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是否是化疗造成了他的第二种肿瘤。
化疗相关的毒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便秘等)和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低及贫血等),还有心肝肾功能受损、神经系统损伤、脱发、手足综合症等。这些副作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是一过性的,或者说是急性的,过一段时间也大多消失或明显减轻,即使是遗留了少数并发症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患者的生存期无太大的影响。但是,极少数化疗后的远期并发症,如第二原发肿瘤(癌症),是化疗相关远期副作用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放化疗后引起的癌症当中,白血病报道最多,而第二种实体肿瘤更多的与患者是否放疗有关。化疗药物当中,烷化剂、鬼臼毒素、蒽环类和铂类药物被认为具有致癌性,并随其累积剂量增加而危险性增加。可能引起白血病的烷化剂包括氮芥、环磷酰胺、司莫司汀、马利兰等,研究认为,这类药物引起的白血病是在化疗后1~2年开始增加,5~10年达到高峰,10年后危险性慢慢开始下降。有研究认为,临床常用药物环磷酰胺发生白血病的风险相对于其它烷化剂较小(但膀胱癌的患病风险升高)。铂类药物是我们临床广泛用于多种肿瘤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研究发现,含铂的联合化疗方案化可显着增加白血病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它的作用机制与烷化剂非常的相似有关。有专家研究分析了4000多例使用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的卵巢癌且生存10年患者的第二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现,其中白血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提高了4倍多。小细胞肺癌常用方案中的依托泊苷(VP16)和替尼泊苷(VM26)化疗后,白血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大剂量化疗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成为了血液肿瘤和一些化疗敏感实体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这种治疗手段也使患者日后的白血病(主要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并不是说发生第二种癌就一定是化疗引起的,多癌的发生多见于家族性,这种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的突变有关,比如易感基因BRCA1/2,含此基因突变的病人十年内罹患第二肿瘤的风险概率6.8-12.7%,已经写进NCCN指南,应该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必查项目了。
化疗导致的第二肿瘤在临床上绝对是个极小概率发生事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放弃这种对癌症控制非常有效的手段,毕竟化疗是很多癌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石。临床中医生对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使用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肿瘤病理分型(很重要,属于定性诊断,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具体的分类,对放化疗是否敏感,侵袭破坏及转移能力的强弱,判断预后等);2,临床查体及影像学资料提示肿瘤的大小和累及部位(包括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累及重要的组织器官,例如:脑,脊椎,大血管等),确定临床分期;3,肿瘤的基因分型(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病理的检测手段,检测是否有靶向治疗的靶点);4,患者的身体基础情况是否耐受相关治疗;5,患者的经济情况和主观意愿等。所以只有大家遵守规范,正规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减少化疗的并发症。
热门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