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航空性中耳炎主要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尤其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咽鼓管粘膜充血水肿不能正常开放,此时如果坚持飞行的话,很可能引起航空性中耳炎。
其临床表现包括双耳闷、胀痛,耳鸣、眩晕,甚至伴有听力的下降。临床上对于航空性中耳炎的治疗除了传统方法外,也出现了许多新方法。以下对航空性中耳炎的现有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发病机理
对咽鼓管开放有影响的因素均可引发航空性中耳炎,大概可分为2大方面:
???个体因素
1、原发性的咽鼓管机能不良。
有研究指出咽鼓管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其功能失调的发生率也会随之下降。出于此理论,通过大量解剖实验,认为咽鼓管正常发育的组织学及生理学对咽鼓管开放均有影响。
所以对于咽鼓管本身的病变,如咽鼓管狭窄、咽鼓管开放肌无力、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下降等,在飞行过程中较易发生航空性中耳炎。
2、继发性的咽鼓管功能不良。
鼻腔、鼻窦、鼻咽部等咽鼓管咽口周围病变均可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鼻腔或鼻窦罹患炎症致使分泌物增多,大量炎性分泌物可反流至后鼻孔及鼻咽部,从而导致咽鼓管咽口水肿,造成咽鼓管管口堵塞受损,影响耳气压与外界环境气压交换。
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及鼻咽癌等新生物均可堵塞咽鼓管口;腭咽肌麻痹和上颌关节咬合不良等疾病可使咽鼓管管口打开闭合障碍,此类疾病均可使咽鼓管失去正常调节气压的功能。?
而根据统计,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未痊愈是继发性航空性中耳炎的主要来源。
?? 环境因素
1、飞行时数长。
对于那些菜鸟空勤人员,他们对执行空中飞行任务顺应性弱,且飞行状态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加上需要认真听讲教员在飞行过程中示范讲解的一些动作要领等,导致其对耳内受压感敏感度不高,容易忘记吞咽动作打开咽鼓管。
有调查表明后期阶段飞行学员的咽鼓管已适应空中气压变化,学员已消除紧张心理,空中飞行时能适应正确进行吞咽动作,可降低耳气压伤的发生。
2、个人行为因素。
当外界气压与中耳内气压相差80~90mmHd以上时,咽鼓管口即顺应性差,闭塞不能随意开放。当飞机爬升或下过快时,若空勤人员未能及时做适当 的咽鼓管开放动作如咀嚼运动、吞咽动作、捏鼻鼓气等以 调解鼓室内外压力平衡或飞机下降过快气压改变迅速,易造成航空性中耳炎。
3、爬升及下降速度。
当飞机爬升或下降时,飞行速度超过每秒15m,可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密闭机舱发生较大的气压差,若此无主动打开咽鼓管进行内外气压通气,则可发生中耳气压性损伤。
临床分型
1、重型:耳痛剧烈,伴有晕眩、耳鸣及听力障碍。
耳局部检查:外耳道(-),患耳膜极度充血(全部),正常鼓膜标志不清,表面仍有少量渗出,但未见到穿孔;
电测听检查:气导0.5kHz、1kHz、2kHz、4kHz,损失均值40~50dB,骨导正常;
声导抗无法检查。
2、轻型:患耳闭塞感、微痛,耳鸣,听力轻度下降。
耳局部检查:外耳道(-),耳膜松弛部及锤骨柄充血或涉及紧张部,紧张部稍内陷,光锥有缩短,无穿孔;
电测听检查:气导 0.5kHz、1kHz、2kHz、4kHz,损失均值31~39dB,骨导正常;
声导抗鼓室图呈“B”或“C”型,咽鼓管气压
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航空性中耳炎多伴有慢性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造成咽鼓管功能不良的病因,因此抗生素似乎成为了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法。
目前经验性用药(例,头孢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见的方式,但必须考虑到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选择药物时不能仅凭经验用药,应该根据外耳道分泌物或中耳积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用药,但实践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绝大部分患者通过常规检查难以确认细菌感染是否存在,因此将抗生素作为常规治疗药物仍缺乏依据,对于是否将抗生素作为常规治疗方法也存在着争议。
最新的美国儿童及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指南也指出不应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同时鼓膜充血也不能作为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2、皮质类固醇激素
在临床上也有部分医师将皮质类固醇作为常规治疗手段,然而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中耳炎治疗中的给药方式、剂量、用药时间以及是否应该作为常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研究尚未发现皮质类股醇激素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治疗机制,因此临床上并不推荐使用皮质类股醇激素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3、麻黄碱滴鼻
使用麻黄碱滴鼻来缓解航空性中耳炎的症状,在民航空勤人员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常见的。但美国分泌性中耳炎指南否定了其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治疗作用,因此应用麻黄碱滴鼻来治疗航空性中耳炎需要谨慎选择。
4、鼓膜穿刺抽液法
一种传统的外科治疗手段,因其简便易行,故鼓膜穿刺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
5、其他传统治疗方法
He-Ne激光照射可以促进鼓膜血液循环,加快积液吸收,改善外耳道的充血等症状。
鼓膜切开置管术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治疗中耳炎的方法,但其容易引起鼓膜萎缩、穿孔及钙化等并发症,因此应谨慎使用。
???新兴治疗方法
1、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通过抑制致病菌生长、增强粘膜与系统免疫功能来调节肠道微生态,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研究表明,补充鼠李糖乳酸杆菌可以抑制分泌薄壁细胞内肺炎球菌的增殖与传递,减轻中耳炎的炎症反应,另外Liu S等人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补充了益生菌的实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中耳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益生菌治疗中耳炎仍然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在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2、细胞因子拮抗剂
细胞因子在中耳炎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诸多已知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等均参与到了中耳炎的发病与迁延中。这为中耳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Park YS等人经研究发现向中耳腔内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和苯米唑嗪能够抑制中耳炎的发展。Kim DH等人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细胞因子拮抗剂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中耳炎的途径。但目前尚缺乏一些临床研究与应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3、表面活性物质
1963 年,首次提出咽鼓管内可能存在着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咽鼓管表面的张力,有助于其开放。研究人员通过刺激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和添加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来调节咽鼓管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盐酸氨溴索作为新一代的粘液溶解剂,可以促进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稀释咽鼓管和中耳粘膜表面粘液,促进纤毛转运,改善中耳的引流,应用其进行鼓室注射治疗中耳炎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
但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不仅价格偏高,而且属异种蛋白,引入人体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临床上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人工合成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其中人工合成磷脂配方加入相关蛋白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热门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