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概述
慢性鼻炎
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表现为鼻腔黏膜肿胀、鼻塞、分泌物增多
免疫力下降、鼻腔结构异常、药物等均可致病
该病较难根治,因此应寻找病因,积极预防
疾病定义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一种慢性炎症,以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为主要表现,可持续数月以上或呈反复发作状态,在间歇期内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疾病类型
慢性单纯性鼻炎
是一种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炎症。常表现为鼻塞、鼻涕增多,并伴有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头痛的症状。
慢性肥厚性鼻炎
是以鼻黏膜、黏膜下层、骨质等局部或广泛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昏等症状。
②病因
慢性鼻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情况下,是由于机体自身内分泌或免疫系统紊乱、解剖结构异常、感染、局部药物的长期使用及理化刺激等引起鼻黏膜血管慢性充血,黏膜固有层水肿和增生,从而引发慢性鼻炎。
基本病因
局部因素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鼻炎。
鼻腔持续的炎症可使鼻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故而诱发慢性鼻炎。
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有肿瘤或异物可妨碍鼻腔的通气功能,使病原体局部留存,反复感染发生炎症。
鼻腔用药不当或长期用滴鼻净或麻黄素滴鼻,可导致血管扩张和黏膜肿胀而引发疾病。
全身因素
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结核、心肝肾疾病等,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鼻黏膜血管长期瘀血或反射性充血。
处于妊娠后期或青春期,鼻黏膜常有生理性充血、肿胀。
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引起鼻黏膜水肿。
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而引起慢性鼻炎。
诱发因素
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酒精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
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烟酒过度等,可使鼻腔黏膜反复充血,影响鼻腔收缩或导致腺体萎缩。
长期或反复吸入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
温度、湿度急剧变化均可诱发慢性鼻炎。
③症状
常有鼻塞、流涕、头痛、头昏、咽部异物感等典型症状,并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流泪等。由于长期鼻塞,患者不得已张口呼吸,再加之鼻腔分泌物的刺激,还可引起慢性咽喉炎。
典型症状
慢性单纯性鼻炎
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可有涕倒流不适感。鼻塞的严重程度和患者是否运动和睡觉姿势有关,运动可使症状减轻,睡觉时症状加重,平卧时鼻塞较重,侧卧时居上侧通气较好。
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出现闭塞性鼻音。
流涕,不易擤出,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
下鼻甲后端肥大时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
伴随症状
睡眠障碍
夜间出现鼻腔充血和阻塞,使睡眠时呼吸不畅,严重影响休息,导致白天学习、工作效率降低,晚上睡眠质量差。
溢泪
由于下鼻甲前端肥大阻塞鼻泪管开口,使泪水无法经鼻泪管进入鼻腔,导致眼泪自眼部排出,表现为不自主的流泪。
咽部不适
患者因鼻塞而长期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引起咽部黏膜炎症反应,出现咽喉发痒,轻度声嘶,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三叉神经痛
中鼻甲肥大压迫鼻中隔,可刺激筛前神经,使患侧面部呈电灼样、针刺样疼痛,严重者不敢刷牙、洗脸。
鼻后滴漏
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到咽喉部,引起咽喉部不适,出现多痰及咳嗽。
④就医
当患者持续出现鼻塞、流鼻涕,并伴有嗅觉减退、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尤其是服用药物后症状仍无法改善时,应及早就诊。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相关检查
鼻内镜检查
可以观察到鼻黏膜充血和水肿,部分患者合并有慢性鼻窦炎时可以窥及鼻息肉。检查时配合医生要求,内镜检查会有轻微不适感,无疼痛感,不必紧张,避免引起鼻腔收缩。
CT检查
是鉴别诊断鼻窦炎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鼻窦黏膜炎性病变。可确定某些鼻窦炎的性质,如真菌性鼻窦炎CT检查可显示在密度增高的窦腔内出现钙化斑。
MRI检查
可以准确观察鼻腔内软组织占位性病变的范围、程度,并且能反应鼻腔内黏液的成分、性质,从而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鼻腔分泌物涂片
可以在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中检测致病菌,发作期的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有助于治疗。
鉴别诊断
变应性鼻炎
是一类由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起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过敏原通常包括花粉、尘螨、真菌、动物毛发和蟑螂等。
它除了具有慢性鼻炎的多数症状外,患者还可出现鼻部发痒,伴有眼睛发痒、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此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也可与慢性鼻炎鉴别。
血管运动性鼻炎
又称“特发性鼻炎”,症状与变应性鼻炎类似,常由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引起,如温度变化、精神紧张、焦虑或内分泌紊乱引发。此类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女性较多见,大部分原因不明的“慢性鼻炎”均属此类。
萎缩性鼻炎
是一种缓慢发生的弥漫性、进行性鼻腔萎缩性病变。不仅仅鼻腔黏膜,而且包括黏膜下的血管、腺体,甚至鼻甲骨都会出现萎缩。相较于慢性鼻炎,检查可见鼻黏膜明显干燥,鼻腔内有结痂,除去痂皮可有出血,且鼻甲萎缩,明显缩小。
药物性鼻炎
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是局部减充血剂,当患者长期使用全身或局部药物后,疗效会越来越差,因此患者常自行增加滴药次数。
药物性鼻炎主要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并由清涕转为脓涕。相较于慢性鼻炎,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多为急性充血状并且干燥、肿胀,鼻道狭窄,有大量分泌物。
⑤治疗
清除鼻腔分泌物,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找出慢性鼻炎的病因,对症治疗。鼻腔炎症明显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
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如对鼻中隔偏曲引起鼻炎者进行矫正手术,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全身慢性疾病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鼻冲洗
选用专用的鼻腔冲洗液清洗鼻腔,以改善鼻部症状。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鼻腔,也可有效缓解鼻子闭塞的症状。
营养支持
进食营养均衡、易消化的饮食,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鼻喷剂
如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等鼻喷雾剂。适用于鼻腔有炎症、水肿的患者,可以促进损伤的纤毛上皮修复,是目前治疗鼻黏膜炎症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血管收缩剂滴鼻
适用于慢性鼻炎伴发急性感染,该类药物可有效缓解鼻塞症状,并且能控制鼻腔感染。但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鼻炎,应短期、低浓度使用。
手术治疗
早期肥厚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同慢性单纯性鼻炎,药物及其他治疗无效时可手术治疗。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可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但术后疗效因人而异。
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该术式保留下鼻甲骨质即表面黏膜,对下鼻甲骨质进行骨折外移,以改善总鼻道鼻腔通气。
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
主要用于经药物治疗无效的下鼻甲肥厚和骨质增生的患者。原则是在保留下鼻甲黏膜的前提下,去除部分下鼻甲骨质或黏膜下组织,改善通气。
中医治疗
按摩穴位
按摩迎香穴和鼻通穴位,用于鼻塞、流涕之症。每日3次,以觉鼻内舒适为度。
针刺疗法
针刺迎香穴和鼻通穴,每日或隔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其他治疗
射频消融术
局部麻醉后,也可用射频消融的方法缩小下鼻甲,但不宜过度使用,避免引起黏膜过度损伤导致黏膜干燥。
⑥预后
本病为慢性病程,多数情况下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因为该病较难根治并且容易复发,因此,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结合个人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并发症
中耳炎
当慢性鼻炎患者的咽鼓管黏膜肿胀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咽鼓管阻塞,引起中耳炎。可表现为中耳腔积液、听力减退、耳痛等症状。
鼻窦炎
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由于慢性鼻炎引起鼻黏膜肿胀,阻塞了中鼻道和上鼻道的鼻窦开口,导致鼻窦炎。常有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症状,同时可伴有烦躁不适、畏寒、头痛和精神萎靡等。
萎缩性鼻炎
由于鼻黏膜长期受到鼻炎脓性分泌物的刺激,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黏膜营养发生障碍以致萎缩。常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晕等症状。
⑦日常
慢性鼻炎是一项可以预防的疾病,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避免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在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引起鼻腔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鼻出血,或导致带菌黏液逆行进入咽喉部并发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微用力擤鼻,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另外一侧。
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鼻腔清洁工作。
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场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避免感染。
戒烟限酒,并注意补充营养,保持饮食均衡。
预防
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可有效增加鼻黏膜收缩及充放血能力,显著缓解慢性鼻炎症状。
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及戒烟限酒,避免刺激鼻咽部。
避免拔鼻毛、挖鼻孔等不良习惯。
避免长期接触有害气体,避免长期在布满灰尘、高温、干燥的环境中工作。
积极治疗可引起鼻粘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的疾病,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等。
鼻部局部用药时应该严格遵医嘱,不可私自用药,避免过量、长期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