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生完孩子以后,孕妇的肚子会明
编辑:ddayh.cn
大家都知道,生完孩子以后,孕妇的肚子会明显减小,可是,除此以外,“减负”以后的身体变化,你还知道多少?
在医学上,从胎儿、胎盘娩出后至产妇身体各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要的一段时间,称为“产褥期”,通常为6周。
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月子”,其实也是指的这段时间(42天),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变成了30天,简称为“月子”。
产褥期内身体会发生以下变化
子宫:
产褥期内变化最大的就是子宫。胎盘娩出后,子宫体积逐渐缩小,产后1周子宫缩小到怀孕12周大小,产后10天,子宫降到骨盆腔内,在腹部触摸不到子宫。
很多产妇在产后数天内,会出现下腹阵痛,阵痛时候感觉脐周有一个“球状”坚硬的物体,这个就是子宫。
产后子宫收缩有利于止血和排除残留的胎膜、蜕膜等。
阴道:
分娩后阴道腔扩大,阴道粘膜及周围组织水肿,阴道壁松弛,肌张力降低。约3周后阴道粘膜皱襞重新显现。
外阴:
分娩后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日内逐渐消退,处女膜会在分娩时候撕裂,形成残缺的处女膜痕。
乳房:
产后乳房的变化最主要是泌乳。很多产妇,产后数日内,乳腺管尚未完全通畅,加上哺乳技巧缺乏,没有及时排空乳房,很容易造成乳房肿胀,严重者容易引起乳腺炎。
因此,产后应该及时让宝宝吸吮,及时排空乳房,防止奶涨。哺乳前用热毛巾湿敷乳房3-5分钟,并按摩、拍打、抖动乳房,频繁哺乳,及时排空。若乳汁不足,应该适当调节饮食,补充营养。
消化系统:
妊娠期胃肠蠕动以及肌张力均减弱,胃液中盐酸分泌量较少,产后需1-2周逐渐恢复。产后1-2日内产妇常常感到口渴,喜欢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
另外,产褥期由于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肉松弛,容易便秘。
泌尿系统:
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多量的水分主要经过肾脏排出,故产后1周内尿量增多,妊娠期间发生的肾盂以及输尿管扩张,往往在产后2-8周内恢复正常。
妊娠纹:
很多产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常常被称为“妊娠纹”,这是因为腹壁皮肤受增大的子宫影响,部分弹力纤维断裂引起的。往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
情绪变化:
经历了妊娠及分娩的激动与紧张以后,精神极度放松、对哺育新生儿的担心、新生儿性别不满意、产褥期的各种不适应等等因素,都会造成产妇情绪不稳定,尤其是产后3-10日,容易发生产后抑郁。
因此,需要给予产妇足够的精神关怀、鼓励、安慰和帮助。
体温:
产后体温大多数在正常范围。有的产妇体温可在产后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可能与产程延长所致过度疲劳有关系。
产后3-4天出现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乳房胀痛,伴有37.8-39℃发热称为泌乳热,一般持续4-16小时,体温即下降。
宫缩痛:
由于子宫收缩引起的下腹部剧烈阵发性疼痛,称为产后宫缩痛,常常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经产妇尤为明显。
哺乳时发射性缩宫素分泌增加会使得这种疼痛加重,一般不需要特殊用药。
褥汗:
产后1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会排除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来时候更加明显,不属于病态,不需要太紧张。
因此,应该多饮食,补充水分。
恶露:
产后随着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恶露有血腥味,但是没有臭味,常常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分为血性恶露(色鲜红、量多,有时候可以有小血块,一般持续3-4日)、浆液性恶露(色淡红、持续10日左右)、白色恶露(色泽较白、质地粘稠、持续约3周)。
若恶露增多,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并伴有臭味,可能是子宫复旧不全,需及时就医。
产褥期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的睡眠、营养:
产后乳汁的分泌量与产妇的营养、睡眠、情绪、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保证产妇休息、睡眠充足以及营养足够,并且避免精神刺激至关重要。
2.避免过早进行较强的重体力劳动:
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先露部长时间压迫,使得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伸展至弹性降低,且伴有盆底肌纤维的部分撕裂,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容易导致阴道壁脱垂以及子宫脱垂。
3.观察恶露情况:
如果阴道出血量多(超过月经量),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恶露有腐臭味且伴有下腹疼痛,考虑可能存在产褥感染,需及时就医。
4.保持外阴清洁:
产褥期禁止盆浴,但是需要每日清洗外阴,保持清洁。
5.预防产褥中暑:
随着人们的知识更新以及观念的改变,传统的错误的坐月子风俗已经越来越少,但是还有不少年轻人没有办法说服老人,而被迫采取了“古老”的坐月子方式——不能见风、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紧闭门窗、包头盖被、长衣长裤等,这些错误的做法有时候会导致产妇中暑,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6.适当的活动和产后康复锻炼:
顺产的产妇,产后6-12小时应起床活动,产后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
产后康复锻炼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避免或者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有利于盆底以及腹肌张力的恢复。
但是,产后康复锻炼的运动量应该循序渐进。
7.避免性生活:
产褥期内应该避免性生活。产褥期结束后,可恢复性生活,但应采取避孕措施,一般以工具避孕为宜。
8.及时产后复查:
产后6周应该常规到医院进行产后复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产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