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作为医生,应权衡利弊,充分衡量和评估患者的获益与风险,在治与不治,怎么治上为患者把好第一关。
一、胚胎停育和流产有什么样的区别
胚胎停育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停止继续发育的现象,是自然流产前的一个阶段。它其实是超声医生使用的词汇,描述一个胚胎在超声检查下的发育情况落后于妊娠时间。
根据美国超声波影像学家协会会议(SRU)精神指出:只有在超声检查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标准的情况下才能诊断胚胎停育:
① 头臀长度至少为7毫米,无心跳;
② 平均孕囊直径至少25毫米,无胚胎;
③ 超声检查没有卵黄囊的孕囊,2周后,仍然没有发现有心脏搏动的胚胎;
④ 超声检查有卵黄囊的孕囊至少11天后,没有发现有心脏搏动的胚胎。
胚胎停育后如果被排出体外(临床上可有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称之为自然流产,如果胚胎死亡没能及时排除,滞留宫腔则称之为稽留流产。
B超技术使得临床医生在流产之前能及时发现胚胎的死亡。因此,胚胎停育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
二、生化妊娠算不算胚胎停育
生化妊娠是指发生在妊娠5周内的早期流产,特点是HCG阳性(>25mIU/mL),超声检查看不到孕囊。生化妊娠与胚胎停育对患者来说,广义上都属于一次失败的妊娠,但他们并不是一回事。
生化妊娠大致可以理解为精子和卵子受精了,迈出了“孕育生命”的第一步。因为受精卵着床后第6天即开始产生少量的HCG,一般排卵后8天可以从外周血中测出相应数值。但这时的HCG(+)的数值是没有临床意义的。过早的检查,就像一位心急的种植者,扒开土壤检查种子是否发芽。这时测出的妊娠,无法判别妊娠的部位、也无法预知它的前途。
如果这枚“受精卵”继续发育,它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在排卵后14天检查外周血的HCG,确定妊娠;
2、在孕5周时,B超下可以看到小的胎囊,或可见胎芽,确定宫内妊娠,这时的妊娠才可以称为临床妊娠。但这时看不到胎心;
3、孕6-7周时,B超下胎囊清晰可见,并可见胎芽及胎心搏动。
如果这枚“受精卵”未能发育,仅仅是虚晃一枪,来了,又走了,那就一切归零。大姨妈如期或延期而至。
因此,根据诊断标准不能把生化妊娠定义为一次正常的妊娠,也就不能称之为流产。
三、胚胎停育后,谁来安抚我受伤的心灵
1、调整心态,自我疗伤
胚胎停育对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夫妇,都是一个打击,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心身的创伤。我的建议是,不要沉浸于过度悲伤而不能自拔;不要过于联想(例如,我失去了一个孩子)而愈陷愈深。心态的调整,需从自我开始。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过去”的事情,对待亲人的关怀,对待朋友的安慰。在感觉到自己身单力薄,无以自救时,不要忘记积极求助心理医生。
2、积极咨询,答疑解惑
发生胚胎停育,积极咨询是必要的, 因为你的郁闷,迷茫,困惑都应在与医生的交谈中得到释放与解答。
但是,查找原因,不需过于积极。一部分胚胎停育是染色体异常造成的,而很多胚胎停育找不到确切的原因。所以给预防也带来一定困难。可谓是电线杆当筷子——没法下嘴。发生一次或者2次胚胎停育也不要过于焦虑,多数胚胎停育是偶然的情况。再次获得正常妊娠的 机会仍有40%-50%。
因此,如果患者仅有一次胚胎停育或自然流产,不建议行过多检查,除非患者有家族性遗传病,或曾经有不良孕产史,有可以顺藤摸瓜路径可查。
与其胚胎停育后找到原因后再孕,不如在怀孕中找原因。
3、避免深究原因,不要期待完美
对于2次甚至更多次的胚胎停育(包括多次的生化妊娠),还是应该进行相关的检查。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在医学诊断上,发病的时间、及病史的重复性是重要的诊病依据。
关于胚胎停育,重复性流产的检查,在细节上没有统一要求,每个医疗机构的检查项目也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围绕以下可能导致胚胎丢失的原因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
① 在所有的检查化验中,并不是检查项目越多越好。
② 再缜密的检查,仍有百密一疏的可能。更何况关于胚胎停育,流产本身就有许多未知原因。
③ 避免深究原因,不要期待完美。(这是针对患者来说,你只有享受现有的成熟的医学成果,不能期望某些医学难题因你而有突破)。
4、积极尝试,寻找生机
积极尝试,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积极治疗。在所有可能的原因中,都有可以治疗,有对策;或无法治疗,束手无策的情况。此时,“为所当为”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在恰当不过了。
目前,对于胚胎停育,自然流产的治疗,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势态。有针对病因的精准治疗,循证医学证据的推荐治疗,以及对身体没有大碍的经验治疗。作为医生,应权衡利弊,充分衡量和评估患者的获益与风险,在治与不治,怎么治上为患者把好第一关。
另一方面,在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怀孕。(附积极备孕小贴士)
① 孕后进行积极“保胎”,即应该针对所查病因采取对策,也应顾及精神因素介入心理治疗,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② 如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不避孕不怀孕,应进行不孕的相关检查。
③ 再次胚胎停育后的绒毛染色体检查非常必要。
热门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