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补中益气汤(东恒):黄芪? 甘草? ?人参? 白术? 当归?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 ? ? ?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奏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用人参补之,心火乘脾,用炙甘草之甘温,泻火热而补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宜多用,这三味药,是除湿热烦热得圣药。白术性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升麻,柴胡苦平,味薄,升胃中清气,又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又缓解带脉之缩急。当归和血,橘红理胸中之气,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表热,一,二服,气和微汗而愈。咽干者,加干葛。心刺痛,属血涩不足,加当归。精神短少者,加人参,五味子。头疼,加蔓荆子,川芎。脑痛,加蒿本,细辛。有痰,加半夏生姜。咳嗽,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麻黄,春加佛耳草,款冬花,久咳,去人参。食欲不振,加青皮,木香,陈皮,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夏天加芩,连,秋加摈榔,砂仁。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厚朴,冬加生姜肉桂,腹痛加白芍,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芩甘草芍药,冬加益智,半夏,草豆蔻。胁痛或缩急,加柴胡,甘草。脐下痛,加熟地,肉桂。大便干,加当归,大黄。脚软无力,加黄柏,心浮气乱,朱砂安神丸固之。上此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以益其病耳,如黄、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
功效
功效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
功效二:健脾润肠。这也是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之一,比如补中益气丸中的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
功效三: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此种功效是根据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而来的,比如白术可以燥湿利水、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子宫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便秘,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气虚头疼等。
注意事项
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不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临床实用病例
1.感冒? ?用于频发性感冒(感冒病愈后一星期左右又得感冒,病史2月以上),温烧不退。
? 患者男,学生,其母诉说儿子十几岁了,以前身体挺好,最近这半年个个星期感冒,回家来就得吃药,不少输液,还是一样。每次都流清鼻子,温烧,吃点药就好,就是不出根,个个星期就得病。饮食正常,右手脉浮,数,大于左手一倍,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鲜矛根,生姜,大枣,两剂,嘱其每个星期天服2剂中药,如此3次,没来拿药,隔一年左右,其母转程来诉说儿子感冒除根了,吃了几剂药,这一年多都没病过。
2.慢性胆囊炎,胃炎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大多慢性胆囊炎墨菲征阴性),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山楂,厚朴,枳实。
3,顽固便秘
女,28,产妇,大便秘结,香蕉没少吃,开塞露没少用,还是效不理想,小腹坠胀不适,心烦,补中益气汤,倍当归,木香20g一剂,服后半小时,大便通,自此月子内没便秘。
补中益气汤加减——刘炳凡
?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广皮3克,升麻3克,桔梗3克,苍术5克,晚蚕砂10克。
?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健脾助化。主肾脾气弱,筋脉弛缓,眼胞下垂。
?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
【功能主治】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
【摘录】《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
【功能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
【用法用量】水煎服。
?
虚甚者,加熟附子。
?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
【功能主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
【制法】上锉。
?
【功能主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
【摘录】《回春》卷七
?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
【功能主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
【用法用量】水煎服。
?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
【功能主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
【用法用量】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
【摘录】《种痘新书》卷九
?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
【功能主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
【摘录】《杏苑》卷三
?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
【功能主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
【用法用量】水煎服。
?
【摘录】《喉科种福》卷四
?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
【功能主治】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
【用法用量】加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
【功能主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别名】补中利水汤
?
【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
【用法用量】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
【摘录】《胎产指南》卷七
?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
?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
【处方】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功能主治】升清降浊。主体虚冒风发肿。
【用法用量】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摘录】《一盘珠》卷三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下元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临床应用】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剂愈。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六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中气下陷证。
加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复、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 ? .如果下陷甚者,加重人参用量为15克 再加入山萸肉12克
22.若少腹下坠或有痉挛表现者,重用升麻,用量为24克
23.若腹中痛者,加入白芍10克延胡索8克
24.若风湿相搏,全身疼痛,则加入防风12羌活10 蒿本9 苍术12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