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畏惧针灸者,就是因为怕痛,特别是怕进针时,那一瞬间的疼痛。要想疗效好,如何减轻进针的痛感,非常重要。许多书上都讲了,行针时,左捻转针是补,右捻转针是泻。(即顺时钟方向为补,逆时钟方向为泻)也讲了进针前要在穴位上按摩。不少书把如何持针的动作也讲得?很细。但唯独一个细节,开始时,我总是不太明白。即,进针破皮以后,针是一竿子插到底,还是慢慢捻转进去呢?五分针可以一插到底,二寸针、三寸针呢,也一?口气插到位吗?我是不敢,要是不痛,分段慢慢直插进去也可以,但痛,又怎么办?后来我在一本古书上找到了一个方法。不论准备行针的时候,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但都用泻法捻转进去,可减轻进针的痛感。特别是进针前用泻法按摩,为减轻进?针痛感,更能助一臂之力。我试了,这个办法很好。我思量好久才想出其中的原由。以开、关水笼头为例,右转为开水笼头,水会哗哗而流;左转为关水笼头,水会?立刻没有;又以拧瓶盖子为例,右转为开瓶盖子,左转为拧紧瓶盖子。所以说,进针前的按摩,往右方向旋转按摩,把皮肤放松了;往左方向旋转按摩,反把皮肤摩?紧了。当然皮肤松散,进针会不痛些。同理按右方向捻转进针,针与皮的磨擦就更少了,所以针就能很快进去,能减少进针痛感。这一点都初学针灸者很有帮助,初?学者进针时本来就紧张,如果揉的方向不对,向左揉了皮肤就紧了,如天冷就更紧,这样就会进针也难,出针也难,还会损伤毛细血管,造成出血,影响下次进针的?心情。有一点要说明,古书上不是这么解译的,她是从正气,邪气这方面来解译的。我记不住,我以我的理解方式就记住了。也许又会有人说我的思维独特。其实不?然。自学者与科研者不同,我们重结果,不重过程。例如,1+1=2 ,我们只要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就行了,至于说,为什么会1+1=2, 世上也只有陈景润研究出来了。现在,他既使站在我面前,把这个科研成果详细地讲解给我听,我还是不会明白。??减少进针的痛感还有一个方法。我在给我女儿扎针时,常常喊:“一、二、三”,喊第三声时,她“哼”一声,我顺式就把针扎进去了。这一声哼,其实也是泻法。要是扬扬在家,就更热闹了,她与她妈几乎同时“哼”,家里有了笑声,可能更忘记痛了。有一次我给一位朋友扎针,前面几针都很顺畅,唯刺三阴交这一针时,怎么也刺不进去,我以为针钝,换了一根,同样又刺不进去,我无意间抬头望了她一眼,发现 她两眼紧盯着这个穴位,嘴闭得紧紧的。我笑着说,“你把嘴张开一点”,她嘴刚一张开,我的针一溜就进去了,轻松得很,她连称“怪事”。讲了这么多,实际上是一句话,泻法进针轻松。有时针进去以后,不动就不痛,动一动就痛得很,那就不要忙于动针,在针的四周按摩一下,初学者可能是穴位偏了一点,也可能是邪气在作怪,按摩后不痛了,再 捻针调气;如还痛,可能是穴位偏了,要把针退出来一些,调整进针方向,再刺。有时还有这种情况,针还没进去,只靠着皮肤就很痛了,那就把皮肤再揉揉,或是 换根针,也许这根针尖太锐了。有些穴位有几个方向可进针,有些方向痛,有些方向不痛,如,常用的“合谷”穴,有三个方向进针。唯,向“后溪”穴那个方向进针又痛又胀;还有脚趾上“八凤 ”那几个穴位,直刺很痛,从前面向后面斜刺又不大痛了。还有一些穴位,姿式不对,也很痛,比如,扎背上的穴位,扒在桌子上进针一定痛,因为皮肤绷紧了。坐 正,再扎就要好些,因为皮肤没有那么紧。同理,刺“委中”这个穴位,脚伸直进针就要痛些,坐好后,把腿成九十度立在地上,再刺,就一点不痛了,这样的例子 还很多,要靠自己摸索.我从一开始就是在自己身上刺针,在足三里下的手,《退休了,学针灸》和《我是怎样用银针为自己治病的》那两篇文章讲的都是实情。我觉得随便在哪个地方学刺 针,归根结底还是要往身上刺,因为我年青时被扎过银针,那种针感还没忘,所以能大胆在身上进针。万事开头难,自学针灸者,刺了几次针就不怕了。每次行针前 后都多想几个为什么,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会有进步。世上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有一位云云网友,她跟我在网上聊天说,她还刚学,就在“足三里”和 肚子上刺针。刚开始很怕痛,在肚子上进针后,感觉就是扎在棉花上一样。开始用五分针,后来用一寸五的针,扎了几次针,便秘就好了,腰也细了,腹也少了。她 非常感谢我。她现在每天都在看书学习,我相信她能学会。所以说,针刺只要撞过了第一关,神秘感就打破了。愿自学针灸者都大胆地往前走!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