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
?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药物学方面
初起先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这类书朗朗上口,便于习诵。之后可看《本草备要》。再深一点,可看《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至于《神农本草经》文字古奥,不大适合初学。但为本草之源,义蕴精深,且简明易诵,是其长处,与《内经》、《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凡欲精研中医亦为必读书之一。
从方剂入手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
?
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
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
《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
温病学方面
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
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对温病也多发挥。何是温病学后起之秀,特别是继承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他的《重订广温热论》和《重订感证宝阀》为少见的好书。诊断确切,于舌诊尤其精到,用药熨贴,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书说出了温病真象。
生理病理方面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这就牵涉到文史哲的修养,古汉语文化的功夫。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处,他们的书都可以看。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者,反而有害。
类书方面
清·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甚好。此书比较实用,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书中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订正,也下了很大功夫,有其意义。前清时,太医院考试就以此为标范,至今北方医生中,学《金鉴》名世者不乏其人,于此也可见该书影响之大,价值之高。其他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的类书,亦宜一并披阅。
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其用药自成一家,该重时用量特重,动辄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
例如,他的完带汤临床上用治白带多效。方中山药、白术各一两,峻补脾阳脾阴,在大队静药中加入些许陈皮,推动阴药,使脾脏功能健动,则运化有权,湿热可除,故妇女带症可愈。方名完带,当之不虚。近年,山西发现《傅青主秘方》,用药一如《女科》,为医书中珍籍,值得加以研究。
我最喜欢仲景和东垣的书。凡与之有关的书,从源到流也都一一加以系统地学习。例如,学药则先读张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继看《兰室秘藏》《用药法则》,再念张山雷《脏腑用药式补正》,再诵何廉臣《新编药物学》等。
学方则读《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研经言》、《经方例释》;看《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心典》、《王旭高医书六种》等,一脉相袭而来。这种从一、二家系统学习的方法是否恰当,仅供参考。
除了上述的书以外,医案、医话也应当有所泛览,汲取别人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医案以《王孟英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好,医话以《冷庐医话》、《芷园医话》为佳。
总之,凡学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读一家之言,志趣每易为其所夺,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觉。
延伸阅读:岳美中的传奇行医生涯
很难想象,我国一代名医岳美中竟然是在没有家传、又乏师承的境况下自学成医的。他原名岳中秀,号锄云,1900年4月7日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从8岁起,靠父母东挪西借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自幼聪慧的他学习刻苦,四书五经背诵如流。16岁考入半费的滦县师范讲习所,17岁就当上了小学教员。他于教学之余,跟随乡居举人石筱珊学习古文诗词,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史基础。期间,他还发表了一些抨击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1925年,为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一边教学,一边苦读国学书籍,博览群书,因而积劳成疾,肺病咯血,因此不仅无奈弃考,而且连教师职业也被辞退。雪上加霜的岳美中在养病困境中开始萌发学习中医的念头,于是购得《医学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中医方面的书籍,边读边试着煎熬中药服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养和服用中药,他的肺病竟奇迹般被治愈。由此,他亲身体验到中医学的奇妙与魅力,于是他下定决心修炼自身,继续钻研中医学,由自救转而治病救助他人。
后来他又连续研读了宋元以后多种医家名著。在读书基础上,把主要精力又放在实践上,为体察药性,经常买药自己试服,先后曾亲自尝试过200多味中草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艰苦而执着的努力下,逐步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其一生从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次邻村某夫人患血崩,听说岳美中自学成医,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恳请尚未成名的他给予诊治,数剂施药后,很快见效,收获惊喜。春节来临,这名患者携家人坐车前来致谢,一时在乡里引起轰动。邻村一个名叫徐福轩的木匠,突患精神病,烦躁狂闹,四处寻医无果,后经岳美中细察脉证,诊断为“阳狂并有瘀血”,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而愈。初出茅庐的农村小伙儿自学成才,为众多乡亲治病的消息传开,一时四里八庄求医者门庭若市。1928年乡里的一位友人主动资助他在滦县司各庄开设了一个小药铺,取名《锄云医社》,自此岳美中正式走上了行医之路。
岳美中行医50年,无论在自开医社,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受聘外地医院,或是建国后在更高层面上从事中医事业,都一直孜孜以求,不懈追寻最高中医水准梦想。1935年,岳美中经朋友介绍,到山东菏泽县医院任中医部主任,一边诊治病患,一边研读上海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稍后又加入了陆创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当时尽管诊务繁忙,但对所学课业他都一一认真完成,并随时寄至上海请教。有一篇他写的学习体会《述学》课卷,受到陆的赞赏,陆渊雷专门作了按语谓:“中医得此人才,足堪吐气”,并推荐刊载在《中医新生命》上。在山东从医期间,岳美中到外地出诊,恰逢日军攻城,城破落荒逃至济南,此时随身携带的生活物品和书籍全部丢失,战乱使他吃尽了苦头。后承蒙山东名医郝云斌资助,他才辗转得以返回家乡。之后他又来到唐山行医。1938―1948年,岳美中白天接诊施治,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晚上黄卷青灯,以经方为主兼研各家,过着“日里临床夜读书”的生活。生活虽然艰辛,但其医学理论知识和医技却大有精进。在行医之余,他还撰写了《实验药物学笔记》、《锄云医话》、《锄云杂俎》等30余册。据《唐山市卫生志》记载,岳美中早于1946年就专程赴北平参加考试,取得中医师执照,是当时唐山为数不多的具有正式中医师证书的医生之一。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