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中医大夫看病,跟西医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医大夫要开一个由10~20味中药组成的中药方,比西药方要更个体化,更加具有针对性。所以,相对的,就更需要一个系统化思考的时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再根据自己的辨证结果,选择方剂,增减药物。面对同一个患者,不同的医生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
在门诊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患者要积极配合中医大夫,以便医生能更多了解患者情况,开出更对证的方子。但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有如下几种行为,影响医生的思路和情绪。
第一,自己给自己辨证定调子的。
我们在门诊上第一眼看到病人,第一句话会问,怎么不好?如果患者回答,我肚子疼,我胃疼,我腰酸等等,这就对了。但有一些患者会说,大夫,我脾胃不和,我湿气重,你帮我调一调。这种回答就不太好,大夫需要进一步确定,你怎么觉得自己脾胃不和湿气重?你有哪些不舒服?你脾胃不和湿气重有哪些表现啊?
中医大夫看病的过程是,了解症状,根据症状辨证,然后选方用药。回答脾胃不和的患者,直接跳过了第一步,自己给自己辨了一个证型,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中医大夫看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辨证,这是体现不同中医师水平的关键步骤。所以,看中医大夫,只需要具体说自己哪里不舒服就可以。
第二,不正面回答问题或问东答西,问南答北,东拉西扯的。
今天在门诊有一个想吃中药调理的患者。我问她胃疼吗,她说,大夫,说不上来,是不是疼呢,我也说不上来,你说我现在这么不舒服是不是跟我之前吃减肥药有关系啊?我挺后悔,那会儿减什么肥......当时我的脑子瞬间短路。
医生问问题,一般是有自己的思考的逻辑在里面的,这种问东答西,不仅耽误双方时间,最重要是影响医生的思考逻辑,可能一个辨证火花就被这些絮絮叨叨生生给浇灭了。所以,看中医大夫,医生问啥答啥。
第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
前一段时间在门诊上碰到的一个患者,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我自认为修行得不错,一般情况下能做到八风不动,那天真的让我心生烦恼。那个患者是个中年女性,声音比一般人高八度,音调也很有特色。问诊过程中伴随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医生,我脸上总是长包,到底是为什么呀?医生,我上次在**堂开的中药,一吃就上火,到底是为什么呀?医生,我脚后跟老裂皮,到底是为什么呀?呀字一出,音调还上挑。中医师看诊的过程,是不断思考、不断辨证的过程,被这个有特色的声音一次一次打断,确实有点小火苗。
不说被打扰的事情,只说患者该不该知其所以然。医学发展到今天,一定程度上,西医除了传染性疾病以外,可以说其他疾病很多都是病因不祥,发病机制也没有完全明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医生确实没办法彻底解答。对于中医来说,中医语言和中医病因病机学不是很好解释和明确,有的医生可能不擅长给你解释明白,但他能给你看好病。如果患者一定要打破砂锅还戳个洞,中医大夫会抓狂的。
第四,想一下解决所有问题的。
这类患者我也常常遇到,不但看病、还想不掏腰包,希望公费报销,这是医院,不是住店,发票能写公司单位吗?有的患者甚至是从几千里以外的地方赶过来的。患者觉得时间宝贵,机会难得,把自己所有的,过去的,现在的,大病小病全部说出来,一股脑都倒给医生,对医生寄予了厚望,希望医生能全部解决。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件事是做不到的。中医大夫看病用药就像打战用兵,必须有主有次,解决主要矛盾,分步骤,分阶段,根据病情变化有进有退,如果一下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只能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掉。
第五,嘴巴一刻不停,打搅医生思考的,
这个道理浅显易见。医生在思考的时候,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和单纯的思考氛围。常见的是,医生处方的时候,患者问吃中药的时候饮食上注意什么?生活中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当然要问,但不要在医生处方的时候问。可以先跟医生沟通好:医生,我还有两个问题要咨询您,等您开完方子我再问或者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是神经病人来看病,家属最好是找个明白人领着或者是当翻译。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