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斗,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
〖方解〗本方即桂枝甘草汤加半夏而成。半夏辛温,降逆化痰,《神农本草经》认为“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又认为“桂枝,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与半夏合用,利咽喉而治肿痛,更以甘草缓急止痛,少少咽之,亦使渍患处也。合于桂枝甘草汤中,则可知是治疗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咽喉肿痛者。已知桂枝甘草治在太阳,半夏温中化痰,因知本方是治外邪内饮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治剂。
【歌诀】半夏散及汤方并,桂草半夏等分用。桂枝甘草证咽痛,当知不是少阴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解读〗咽痛指或左或右的一侧痛,甘草汤或桔梗汤主治。咽中痛,指全咽俱痛,为比较重的证,但未化脓成疮,因亦未至不能语言声不出,多伴有外证,因外证呈现桂枝甘草汤方证,故用本方散邪消肿治之。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咽痛以急性发作常见,也有慢性发作者。多见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当出现表虚证,更确切说呈现桂枝甘草汤证时,也可用本方。
2.苦酒汤
[原文]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药物组成】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 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煎服方法】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不差,更作三剂。 【方剂歌括】 生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长沙方歌括》)
【方义配伍】 功效: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配伍:以半夏涤痰散结,鸡子清甘寒清热,润燥利咽,苦酒敛疮消肿。半夏得鸡子,有利窍通声之功,其辛燥之性得制,而无燥津伤液之弊。半夏得苦酒,辛开苦降,有化痰散结,敛疮消肿之功。本方服法,取少量频频含服,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部,更好发挥药效。
【古今方论】[钱天来] 少阴之阴火上攻,非辛温滑利,不足以开上焦痰热之结郁,故用半夏为君。咽中伤烂,肺受火刑,金实无声,故语言不能,声音不出,故以鸡子白之清凉滑窍为臣,阴火上逆,非寒凉可治,当用酸敛以收之,故用味酸性敛之苦酒为佐,使阴中热淫之气敛降,如雾敛云收,则天晴气朗而清明如故矣。 (《伤寒溯源集》)
[许宏] 少阴客热所暴,则伤于经络干涩,使咽中生疮,不能言,声不出。故用苦酒为君,酸以敛疮;半夏为臣,辛以散结;鸡子为使,以缓咽痛,而润其燥也。 (《金镜内台方议》)
[柯韵伯] 如咽中因痛而且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不得即认为热症,必因呕而咽痛,胸中之痰饮未散,仍用半夏之辛温,取苦酒之酸敛疮,鸡子白之滑以发声,且三味相合,而半夏减辛烈之猛,苦酒缓收涩之骤,取鸡子白之润滋其咽喉,又不令泥痰饮于胸膈也。故其法以鸡子连壳置刀环中,安火上,只三沸即去滓,此意在略见火气,不欲尽出半夏之味也明矣。(《伤寒附翼》)
【古今临床】 多用于咽喉部红肿溃烂、扁桃体炎、溃疡病等病证。治疗痰热郁闭之咽痛,拟苦酒汤(半夏l0g、鸡蛋清2个,入米醋50m1中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煮5分钟,去渣,频频含咽之。
神龙本草经—半夏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 地文,一名水玉(以上八字,原本黑字)。生川谷。 《吴普》曰∶半夏,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叶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花、员,上(《御览》)。《名医》曰∶一名示姑。生槐里。五月、八月采根,曝干。案∶《月令》云∶二月半夏生。《范子计然》云∶半夏,出三辅。色白者善。《列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疑即半夏别名。
本草纲目-半夏
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
「释名」守田(《别录》)、水玉(《本经》)、 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集解」《别录》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圆上。
弘景曰∶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
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 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其苗似是由跋,误以为半夏也。
颂曰∶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 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日,汤洗曝 干。《蜀图经》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绝 类半夏,而苗不同。
曰∶白傍 子真似半夏,只是咬着微酸,不入药用。
「修治」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 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
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
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时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
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 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 谓之半夏曲。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 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 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半夏炮制
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生半夏多外用,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半夏入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
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起白沫时(约7天),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 净半夏,加白矾(8kg)溶化,再泡7天,用水洗净,取出置不锈钢锅内,加入剩余的白矾,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煮约3小时,以内无白心为度,加入少量水,取出,晾至七成干,再闷约3天,切薄片,阴干。每100kg净半夏,用白矾12.5kg。成品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起白沫时(约7天),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净半夏,加白矾4kg)溶化,泡3天后,弃去矾水,再泡7天,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再加入串碎白矾4kg 溶化。加姜水(取鲜姜片8k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煎液合并,晾凉)至半夏中,矾姜水再泡7 天后,用水洗净,切开口尝无麻辣感,取出置不锈钢锅内,加入剩余的白矾和鲜姜,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煮约3小时,至内外无白心为度,加入少量水,取出,晾至七成干时,再闷3天,阴干。
每100kg净半夏,用白矾12.5kg、鲜姜10kg。姜半夏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为棕色至棕褐色。切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质硬脆。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法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浸泡10~12天,每日轻轻搅拌换水2次,至无干心,再用白矾水浸泡3天,去白矾水,用水再泡2天,加甘草、石灰液(取甘草20kg,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pH 值为12.0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呈均匀黄色为度,取出,洗净,阴干或低温烘干。每100kg 净半夏,用甘草20kg、白矾2kg、生石灰30kg。
该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