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这一条承接上条,补述脏结的症状和治疗禁忌。脏结和结胸不一样。脏结无阳证,什么叫无阳啊?“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汤。”“此无阳”指不是太阳的麻黄汤表实证。这个地方也是这个精神。脏结病要排除的问题:一个是无阳。什么无阳啊?不是阳虚,阳虚不能叫无阳,无阳指没有太阳的表证,就是说这个病不发热也不恶寒,和太阳无关的。
“不往来寒热”,又加个“不”字,“不往来寒热”和少阳经证也没有关系,不是六腑的病。“其人反静”,邪气在里,一般人都烦躁,因为里边有凝结,他还凝结,“反静”,这个人神气很安静,不乐意活动,没有烦躁,这个人也没有阳明证。没有阳经的问题,三阳经排除在外了,等于干姜附子汤“不呕不渴无表证者”,把三阳经都排除以外了,剩下的是什么病?六腑的阳证都排除在外了,这个病是脏结,和腑没有关系,是病发于阴,而不是病发于阳,脏的阳气虚而寒气凝结。
?根据“舌上胎滑者”,就是上边说的“舌上白胎滑”,是阳虚而寒邪凝结不化,所以津液就凝结,苔就白滑。“不可攻也”,就是说是难治,上边说“白胎滑者难治”,现在说。“不可攻也”,继上文而说。虽然是脏结,肚子也疼得很厉害,是一个五脏气虚寒、阴寒凝,又不可以用攻下之法,就很困难了。寒邪凝结,非下不去啊,而阳气不振,脏气虚衰,正虚而邪实,所以“不可攻也”。
不能用攻下之药,那怎么办?张仲景也没有方。我查了些资料,有一些注家就提出了一个方子,就是理中汤加枳实。它有“时时下利,不欲饮食,脏气还凝结”啊,所以用理中汤先补太阴的中焦的阳气,固后天的阳气,加点儿枳实散散结。这是后世的医生的一个意见了,供大家参考了。脏结这个病很厉害,有的时候还抽,病因是“胁下素有痞,连带脐旁”,痛发能把男性的阴茎都抽进去,那个病还挺厉害,因为它寒邪凝结。这是上面这两条,阐发结胸和脏结的各自不同的症状、脉象和治疗。脏结不能攻,结胸非攻不可。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8)
这一条介绍了结胸和心下痞的成因,也有一个结胸和心下痞对比的意思。“所以成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是一个括弧句子,张仲景的自注之词。
“病发于阳”,发于阳经。什么叫“阳”?“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比如在表的太阳病,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为什么加个“反”啊?不应该下吧,“病发于阳”,病在表,又用泻下之法,这是错误的,造成什么问题?“热入”,在阳经里的邪化热入里了。怎么进来的?“而反下之”,一泻下,引贼入室,引邪入里,“因作结胸”。结胸证的成因,往往有误下而来的,由于误下之后,在表的邪热因之误下,而热入里,热与水结,构成结胸。
后边还讲心下痞,不是光结胸。结胸为实,心下痞为虚。“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病发于阴”是病发于里。
?“阴”代表里,不是在阳、在表,而是在里。在里是不是都可以下?那要具体分析,在里有可下的,有不可下的。阳明燥热成实,可以泻下。如果不是燥热成实,甚至还有脾虚、虚寒,那就不能泻下。如果泻下,就犯错误,要伤了脾胃之气,“因作痞”,“因”就因为误下脾胃之虚,使脾胃的升降失调,就出现心下的痞塞的病。痞,就是气塞,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气阻塞了。也可以说“痞者结也”,气凝结了,“痞者塞也,结也”,气堵住了。痞者是气痞,和结胸不一样。结胸是热与水结;痞,是由于误下,脾胃虚,升降失调,心下之气痞塞。“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能不能说出一点儿理出来,举出点儿证啊?哪一条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大家体会体会,也有注家给提出来了。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太阴之为病,肚子胀满而吐,“食不下”,吃不下东西,“自利益甚”,大便还腹泻,“时腹自痛”,有时候肚子还疼,这是太阴脾胃虚寒证,是病发于里,病发于阴。如果“而反下之,必胸下结硬”,胸下结硬就是心下痞、心下痞硬。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少阳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虽然是阳经的病,但是已经半表半里。少阳病误下之后,出现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那就是半夏泻心汤证啦,所以它这个“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没加“热入”,头一个“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有“热入”两个字,是有表热入了。这个病本来是在里证,还怎么“热入”啊,所以它没有“热入”两个字,而是伤了脾胃自身的阴阳之气升降失调,所以“因作痞也”。不是一个什么外邪的问题,是伤了脾胃之气了,所以它不加“热入”两个字。
“其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为什么构成结胸病?因为“下之太早”的缘故。结胸病非得要下,“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立颇疗”,甘遂、芒硝、大黄都是泻下的,非下不可,不下不能好。问题“以下之太早故也”大结胸证是应当下的,但是你下早了,就是成结胸了,因为它还是“病在阳”,还没完全解离胸中、心下,要是下得太早,邪气不入里了吗?就是“热入”,就“因作结胸”了。这样构成的是“继发性的结胸证”。
?前面这三条,一个问答题,一个脏结,一个是结胸和心下痞,是下篇一个总的概论。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139)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这一条讲结胸病的治疗和分类。“结胸者,项亦强”,项亦强(jiàng)也行,项亦强(qiáng)也行。“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一条是论结胸邪在高位的证治。结胸是热与水结,太阳之邪入到里边来,和里面的水互相凝结,就构成了结胸的病证,但是热和水结的部位有高、低的不同。“结胸者,项亦强”,结胸必然是心下硬满而痛,“项亦强”,脖子后边的项部也强硬啦,强到什么程度?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那个“强”吗?不是,有点儿厉害,“如柔痓状”,就像柔痉。咱们这本叫“柔痓”,赵本叫“柔痉”,意思一样,就是痉病。痉病分两类,一种叫做刚痉,一种叫做柔痉。
?“痉病项强背反张”,是这个病的特点。“有汗为柔无汗刚”,有汗的叫做柔痉,没有汗的叫做刚痉。结胸,心下硬满疼痛,脖子发强,能仰而不能俯,同时还出汗,就像“柔痉状”那个样子,为什么这样?因为热与水结偏于上,结胸偏于上,影响项背的经脉,所以就能仰而不能俯。阳气已经内陷,偏于高位,热的蒸腾,所以就汗自出。
既然是热与水结,津液不运,颈背经脉失其所养,项背拘紧不和,说“下之则和”,得用这个大陷胸丸泻下热和水的凝结。“和”,也指“柔痉”的“痉”字而言的,因为痉,它不和了,因为痉是经脉聚集,“项亦强”了,“强”就是不和之貌,用了大陷胸丸把热和水给泻下去,津液能够流通畅达,经脉得其所养,项背就不强了,它就柔和了,心下的硬满疼痛也就好了。
大陷胸丸这个方子要求背下来。大陷胸丸以大陷胸汤为基础,大黄、芒硝、甘遂,这是大陷胸汤。大黄是苦寒的,能够泄热结。
?大黄和黄连、黄芩不同点在什么?因为它是能够泻下热的凝结,有破结的作用,所以它才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现在的问题是热与水结,所以用大黄以破热之结。芒硝是咸寒之药,有软坚化结的作用。因为热与水结的势力还是很牢固的,光有大黄还不行,还得要配上一个芒硝。大黄、芒硝这两味药是治邪热坚固凝结的,所以大承气汤要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也都用。甘遂是泻水邪的一个峻剂。“大戟芫花甘遂平”,这三个药对比之下,甘遂泻水的作用比其他的泻水药要峻烈。这三个药合在一起,相须相成,能够泄水热之凝结,荡涤水邪,排出体外,所以这三个药是大陷胸汤之方。
大陷胸丸以大陷胸汤的方子为基础,又加上了葶苈、杏仁,为什么加上这么两味药?因为它是水热凝结在高位,不是光心下啦,包括胸部、胸脯,甚至上至于项背,胸胁硬满疼痛、短气也是可能出现的,所以要利胸膈、泄肺气。肺气一利,胸膈之气一利,再加上大黄、芒硝、甘遂的攻逐,这样才能够使在上的水邪和水热荡涤无余。葶苈是泄肺的,杏仁是利肺的,利肺就是利胸,所以治胸中之水邪。大陷胸丸这个方子是个峻利之药,攻下的力量很峻。为什么?不峻利,你怎么能够下这个水热的凝结?
?我们看一看它的剂量,学理法方药,一定要看剂量。“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这些药,取如弹丸,弹是一种武器,打弹弓子那个丸,这么大一个弹丸,一回就是吃一个。捣甘遂末用一钱匕,然后还用“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它那个意思就像吃大陷胸丸的那个方法。“温”,药不能凉吃。一次把这个丸都吃下去,连汤带渣都吃下去。这个药是峻烈的,但是它的剂量又是比较小,充其量才一个弹丸那么大,甘遂就是一个钱匕。钱匕就是古代的一种衡量药的一个比尺,叫方寸匕。“白蜜二合”,加上白色的蜂蜜,蜜有白蜜,有黄蜜,这是白色的蜂蜜,“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从这来看,这个方子是个峻利之药,但是用量是比较小的,又加上这个甜药白蜜的火炼,甜就是缓,甘而缓之,它能够恋,使大黄、甘遂、芒硝泻下的作用而恋于上、缓其泻下,使泻下的作用不要太猛,不要太快,不要太急,所以是“一宿乃下”,过一个晚上它才能够泻下。 这就具备了以下几个意义:一个就是病在上,泻下而不可急。病在上,“项亦强,如柔痉状”,高位之邪,泻下太快了,就有遗邪于上的问题,邪气不能够彻底排泄出来。不能下得太快,药量要小,药量大了,下得就快;同时又加上白蜜,拖着它的劲,在上焦发挥泻下的作用,然后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治上焦病,往往就有这么个方法,加上点儿甘草,这不能加甘草,因为甘草反甘遂,所以用点儿白蜜,使它在上焦的作用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儿,治疗上焦的高位的水邪。“药虽峻而用在缓”,药是峻利的,而使用它的方法比较缓和。为什么?因为吃的量一个弹丸大,又加上白蜜,变峻攻为缓攻,是治疗上焦水热凝结的一个策略。“如不下”,因为剂量很小,如不下,“更服”,再吃,以下为度,“取下为效”,“下之则和”,下之了,这个病项背强就和了。这是治结胸病的第一个方子,叫做大陷胸丸。什么叫“陷胸”啊?这名字叫得很特别,这个“胸”啊;是高位有邪了,这时候治疗就“陷下以平之”,用“陷”字,是取它陷下高位之邪之义,以平邪气。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40)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41)
这两条是讲结胸证的预后的问题,两条要合在一起体会,才有意思。这个“亦”字是承上边的,那个“下之则死”的意思,承上文而言的。
结胸证,脉见浮大,脉浮是谓邪在表,还未完全入里,虽然是结胸了,因为结胸的邪从太阳之表来的,“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脉浮就是反映了邪气在表。脉“大”说明里还不实。这样,虽然有一些疼痛,脉证不符,就不可下,禁用太陷胸汤。如果误下,则引邪入里,使在表之邪就往里来,正气先虚,邪盛正衰,这样的结胸病就不大好治了,所以“下之则死”。
治病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从邪气,一个就是从正气。正与邪是标与本的关系,所以就怕正气虚衰。脏结病为什么会难治啊?就是它正气虚,结胸误下,正气先衰,邪气复结,这个问题不好办,有危险。这一条就是说明结胸证不能下之太早,用大陷胸汤,或者大陷胸丸的时候,脉得见沉紧,沉主里,紧主实,浮大与沉紧是相反的,浮大是正气未虚,邪气还未入里,所以下之过早,那是危险的。
?这样人家又产生了一种思想,“结胸病,下之太早,可就死了,这个问题太严重了”,那么对于结胸病,我就观望、等待吧。结胸病是一个大证,如果已经具备了大陷胸汤的可下之机,而不因势而泻下之,结果邪气凝结而成实,正气虚弱而不足,“结胸证悉具”,所有这些重要的证候完全都出现了。邪气固结,势力已成,而正气就难治了,所以出现烦躁,在结胸证悉具的前提之下出现了烦躁不安,正气散乱,正不胜邪。这个烦躁和结胸病本身的烦躁是不同的;是在结胸证悉具、邪气势力已成的时候出现,“亦死”,那也是个不好的。是下之早就“则死”,下之晚了也死。早也不行,是晚也不行,什么时候行啊?就是恰如其分。前面失之于猛啦,不应下而下之;第二条犯的错误是过于小心翼翼了,跟不上治疗的形势,同样也是犯错误。从这两条我们吸取一个教训,“应下者,则下之”,掌握病机,掌握病情,这样就不会出现了“下之或早”、“下之或迟”的后果。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142)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这一条讲太阳误下而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分三段来理解。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是第一段。“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这是第二段。“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第三段。
?第一段,从脉证来分析,知道表邪未解。用大陷胸汤治结胸,最怕表邪不解,怎么知道表邪未解?这里有个关键的症状,“而反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为表不解的一个关键症状。
第二段论误下之后,表不解。用了大陷胸汤误下之后,太阳的表邪内陷,“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有上冲的就有内陷,阳邪内陷,心下硬而疼痛,“则为结胸”,就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
第三段的意思,如果不结胸,误下之后,热和湿结,不是和水结,热与水结才谓之结胸。热与湿纠缠着,热不得越,所以就“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湿被热所引,而不能够排泄,所以小便不利。这样湿热熏蒸,就要发生黄疸。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太阳病,脉浮是对的,浮为在表,“而动数”,这个“动”不要当作“动脉”讲,不是《濒湖脉诀》所说的“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的动脉,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它脉浮而躁动,跳得很快,因为脉搏的躁动不是一般的,脉跳得很快,就是脉数急者,所以叫做“动数”。
?浮就主于风,数就主于热,表有风热。浮动和数脉合在一起,那表还未解,必定身体、体表有所疼痛。“数则为虚”,这个“数”也是概括,就是脉浮而动数,邪气在表,里无邪,里还是虚的,表有邪,虽然是脉跳得动数,有点儿要传经往里来,但是还是浮数,还是在表,还未到里边去,所以说“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是邪气在表。微微又有点儿盗汗出,意味着邪气有点儿要往里来,邪气由表要入到半里,因为它是风热之邪,所以它往里一来,人阳气盛,一睡觉地时候阳欲入阴,就有点儿微盗汗出。底下又加一句,是不是完全都入里了?是“微汗出”,微微有点儿汗出,还未完全入里,大局来说还是在表。“而反恶寒者”,虽然是微盗汗出,像是里热,但是“而反恶寒”的,还有恶寒,说明表还是仍未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乏,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脉浮而动数”有传经的企图,要看到这一点儿,“微盗汗出”有传经的趋势,这也要看到了。
?但是“而反恶寒者”,脉浮还没变的,表未解也,还得解表。解表用什么方子?根据一些注家的意见,有说是用柴胡桂枝汤,因为它有点儿半表半里啦,表邪还有点儿,里边还有点儿微盗汗出,因为“微盗汗出”的情况,往往都属于少阳。邪气往里来,往哪儿去?少阳有盗汗的症状,所以用柴胡桂枝汤。
总之,邪气未入里,医生就不知道这样的“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认为“盗汗出,脉数急”,已经入里了,而“亦反下之”,反倒用下法啦。“动数变迟”,动数之脉,现在一变就变成迟脉,为什么?邪气入里,动数之脉就变成迟脉,变成了凝结之脉,热入因作结胸,热与水结,脉跳得反倒要慢了。这个变迟要活看,脉跳得很数,躁动而数,现在误下之后脉变得慢了,理解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不见得说是脉跳三下,不要看得那么死。
动数变迟了,浮脉变没变?成无己就说未变,认为脉浮还未变,就跳得慢了,这个观点是错的。为什么?
?你不要看成无己大家,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者、创始者,难是难在第一位注解《伤寒论》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对于注家,我再三跟大家说,你得有个人的观点,不要跟他跑,他好的你就要学,他错误的地方你得看出来。为什么?他底下说:“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未听说是脉浮的时候还用大陷胸汤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敢用吗?脉浮而大者,下之则死。前面不有一个结胸证脉浮,那个是说它的来路。是张仲景以脉代病理,拿这个做理由。有些注家就批判成无己,说成氏因为浮脉还不变的。这是他的错误。
我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不可能还有浮脉,因为什么?“膈内拒痛”,因为邪气入到内里,正气和邪气相依拒、剧抗,所以就疼痛。“胃中空虚”,误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就是邪气,客者对主而言也,不是正气,正气是叫主气,外来邪气动犯胸膈,就出现“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四个字一句,就成结胸了。
?这里有结胸的病机,结胸为什么“心下硬”,为什么出现“短气躁烦”、心中还“懊憹”?就这么来的,“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短气,气有所阻碍,不是少气,少气是虚啊,短气是热与水结。“躁烦”是有热,“烦”是心烦,“躁”是身体不安,这是结胸病本来有的躁烦,和实证的“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也死”那个不一样,这个轻,那个重。用“大陷胸汤主之”,主治这个病。
如果它不结胸,不是热与水结,而热与湿互相纠缠,湿热互相纠缠,湿也出不去,热也出不去,热打算外越,从汗而解,但是不行,困为它湿以引之,热里有湿来牵引住这个热,所以“但头汗出”。“但”就是有局限性,“但头汗出”就是头上出汗,出在什么地方?“剂颈而还”,这个“剂”改成那个“齐”也行,齐者就是齐耳,就在这个地方,到脖子梗这就回来了,底下就没有汗。“余处无汗”,浑身没有汗,说明热气不能宣发。热气宣发,浑身出汗,浑身一出汗,热气就出来了,但是热气出来,它也伤津,就容易构成阳明的燥热证。
?大汗出,余处无汗,热气不能够发越在外。湿热纠缠,热牵引于湿,湿也不能够从小便而泄,小便就不利。热不得越,则头汗出,湿不得泄,则小便不利。湿热纠缠、蕴蒸,结果就要“身必发黄”,出现黄疸。水热凝结是大陷胸汤证,水湿蕴结就是茵陈蒿汤证,或者说是茵陈五苓散证,要看具体的情况。
大陷胸汤这三味药,成无己解释甘遂为什么能泄水?
为什么甘遂名叫“甘遂”?《周礼》里有句话,“夫间有遂”。“夫”,因为我对这个古书念得少,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古代的农民都有一些田地,农民得种地,这个种地,一家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多个,所以用个“夫”字代表一个单位,代表一个人。种地的时候得有水利,我们现在说就叫“水渠”,古代人管它叫“遂”,是通水的水道,“遂”是为了灌溉田地用的,同“遂”是相通的。“遂”宽三尺,坚三尺,还不小。甘遂这个药,为什么管它叫“甘遂”?它能够利水、通水、行水,所以就取用了这么一个字。“甘遂若夫间之遂”,这句话是成无己引证《周礼》的“夫间有遂”,就像田间的那个遂。
?这个方子,“上三味,以水六升”。这三味药先煮哪个药?先煮大黄。“先煮大黄,取二升”,六升水煮取二升,蒸发了四升,“去滓”,把大黄去掉了,还有二升水,“内芒硝”,把芒硝放里了,“煮一两沸”,开一两趟,入甘遂面以后就不用再煮了,“温服一升”,就吃一半,二分之一,“得快利,止后服”,大便拉得很痛快,就不让吃第二顿,这人就好了。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43)
这一条是承上节来叙述大结胸的证候和它的治疗的方法。这一条有三个代表证,就叫结胸三证,一个是脉沉而紧,一个是心下痛,一个是按之石硬者,这个要求记下来。
“伤寒六七日”,这个病是未经误下。上一条是“医反下之,动数变迟”,是由于误下以后邪气由太阳之表热结于里,成为大结胸证。第143条未经泻下,由于太阳之邪六七天不解,时间比较长,未能够及时治疗,在表之邪不解,就要往里传入,传到里边,热和水互相凝结,就成了一个结胸。结胸是个证,热实是它的病理,突出一个热,突出一个实,突出一个结胸,就是它的来路。脉沉而紧,因为表邪已经入里,已经是热实了,所以脉就沉,就不浮了。这个证是一个实证,是一个水证,同时还有疼痛。
?沉脉主里,沉脉又主水,说“沉潜水蓄阴经病”,沉脉、实脉主水;紧,一个反映实,一个反映疼痛,这个病疼痛还很重的。“脉沉而紧”反映了结胸热实、水热凝结的实证,而且还有疼痛。证候是“心下痛”,心下就作痛,“按之石硬”,这是腹诊,要求医生见到这样的脉,见到这样的症,应当用手按一按上腹部,按一按他的心下。“石硬者”,“石硬”是夸张的意思,腹肌硬了,现在说是叫“板状腹”,很硬的,不柔和了,同时也有疼痛。
这是什么病?这个就是结胸病。热和水凝结在心下,在心下的什么地方?是在胃里?不是。是在腹肌,腹肌里有一些水液的渗出,根据近代医学,有一些医家就认为这是一些急性腹膜炎一类的病。所以“脉沉而紧,心下疼痛”,这个痛还比较厉害,心下按一按是石硬的,这个就是大结胸证了。用“大陷胸汤主之”,其他的药物是不行了,得用大陷胸汤泻热破水,使水热的凝结荡涤无余,这个病才能够好。第139条讲“结胸者,项亦强”,邪气在高位;这一条“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在中间,“心下”是个中,结胸病理变化的部位在心下、在中,下边还有在下的,部位有上、中、下之分。这个是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来治疗。这三个症,“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要把它记下来
?。
?为什么要记下来?记下来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到时候才能够反应出来,才能够指导临床。因为我们学的东西还是本本、条文,是继承古人的经验,把它们变成我们个人的东西,能够辨证论治实际应用,这里还有一个吸收、消化、体会、理解、认识的过程。记不住它,印象模糊,到时候反应不上去,在诊断上头带来了损失。这个病这三个证很简单,古人叙述症状就抓要点,不是很复杂的,好记。这里说明一个问题,这些病,腹部的一些疾患,现在说是急腹症,一定要用手摸肚子,这是中医的传统,何以见之?《伤寒论》不就说了“按之石硬者”,你不用手按,怎么知是“石硬”?看一看、问一问就知道“石硬”了吗?现在的中医看病,有的就摸摸脉,寸关尺一摸,蜻蜒点儿水一摸完了就开方子,这不符合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一些病得用手摸一摸,不摸是不知道的。《伤寒论》“绕脐痛”、“心下硬结”、“拒按”,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