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中医用于理气的药物有很多,枳壳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它的功效是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一些气机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病证,如气滞、血瘀诸证,我们总能在处方中见到枳壳的身影,它往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徐志瑛老中医擅用此药,一起来学习一下她运用这味药的经验吧。
徐志瑛教授用枳壳通常剂量较大,可达30g,多加入复方中煎汤内服。
徐志瑛教授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喜用枳壳,且效果显著。现行中药教材未将枳壳归入肺经,但历代本草著作有将枳壳归入肺与大肠经者。如《本草征要》云:“枳壳味苦,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面炒,破至高之气,除咳逆停痰。助传导之官,消水留胀满。枳实(即枳壳之小者)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威。解伤寒结胸,除心下急痞。”此与徐志瑛教授用意吻合。
纵观痰湿、气滞、血瘀诸症,不外乎气机不畅,导致血行不利而血脉瘀阻;或气机不畅而津液运化失常,导致聚液生痰。痰湿、气滞、血瘀又互为病因,相互夹杂,变化丛生。徐志瑛教授能在错综复杂的病机中抓住主要矛盾,根据枳壳的功效特点大剂量运用且效果良好。
1.痰湿诸症
徐志瑛教授认为,呼吸系统疾病都离不开痰湿。痰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包括可咳吐而出或可触及痰核的有形之痰,以及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的无形之痰。湿邪为患有内外之分,外湿是指感受由地气升腾之雨露雾湿;内湿是指嗜食膏粱厚味,脾胃受损,健运失司,湿从内生。气能行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津液输布的动力,气机阻滞可导致水液停留而成痰湿。朱丹溪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气的治疗在整个痰饮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较长,痰积已深,临床多见反复咳嗽咳痰,痰阻喉中,咳而不清,胸闷气喘,动则加重,且苔白或白腻,脉滑或濡。枳壳具有行气推饮作用,徐志瑛教授一般重用枳壳达30g,一则化痰消积,二则行气除痞。更重要的是,枳壳在治疗痰饮中还有引物的作用,能引导其他化痰药直达病所,气行则水行,从而更好地发挥功效。
临床中徐志瑛教授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哮喘、鼻炎、咽炎、肺癌等疾病的治疗,多以金荞麦、黄芩、桑白皮、浙贝母、桔梗、薏苡仁、天竺黄、海浮石、枳壳为基础方。炎症甚,加鱼腥草、老鹳草、重楼、射干等;气喘甚,加苏梗、苏木、白芥子、莱菔子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选加肺形草、云雾草、橘核、橘络、丝瓜络、皂角刺、山慈菇、石见穿等;哮喘,选用麻黄、徐长卿、川芎、白芍等;鼻炎,选加鹅不食草、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咽炎、咽痒,选加玄参、西青果、木蝴蝶、浮萍、白鲜皮、地肤子等;肿瘤,选用蛇六谷、山慈菇、藤梨根等。
2.气滞诸症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反之,脾气不升,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停滞于胃肠,胃气不降或上逆,水谷及其糟粕不能下行以出魄门,故可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临床见腹胀、腹满、心下痞甚至疼痛等症状。徐志瑛教授认为,脾升胃降,相反相成,缺一不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梗阻这些疾病均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理气药枳壳能促进胃肠排空,达到消胀止痛之效。
临床中徐志瑛教授除用于上述疾病外,还常用于胃溃疡、不明原因腹泻、胆囊炎、肾结石等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多选加蒲公英、川黄连、吴茱萸、乌贼骨、佛手、娑罗子、无花果、八月札等;胃溃疡出血多选加白及;胆囊炎多选加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等;肠炎、不明原因腹泻多与二陈汤、痛泻要方、马齿苋、车前子等配伍;肠梗阻多选加三承气汤;肾结石多选加金钱草、海金沙、生山楂等。
3.血瘀诸症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关系密切。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血载气以行。气滞常可引起血行不利,血脉瘀阻;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则可导致气机阻滞,气逆不通,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治疗血瘀证时运用理气药枳壳,能起到很好的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临床中徐志瑛教授常用于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月经失调、肥胖、甲状腺结节、乳癌等。冠心病胸痛多选加丹参、薤白、瓜蒌、桂枝等;糖尿病多选加黄芪、川黄连、玉米须、六味地黄丸;高脂血症多选加苦丁茶、决明子、绞股蓝、夏枯草、王不留行等;肥胖多选加苦丁茶、绞股蓝、荷叶、夏枯草、芦荟等;颈椎病多选加葛根、丹参、天麻等;月经失调多选加当归、柴胡、川芎、益母草、失笑散等;甲状腺结节、乳癌多选加蛇六谷、山慈菇、石见穿、青皮、山甲等。
4.冬令膏方
冬主收藏,冬令调补的膏方中常有多种补益剂。补益药多腻滞,易导致气机壅滞而出现腹胀、腹满症状。在冬令膏方中加300g枳壳,可起理气疏通作用,使诸多补益药补而不腻,动静结合,有助于膏滋药的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膏方的作用。
【临床治验】
邢某,女,38岁,干部。
初诊日期:2009年4月9日。
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急5年,加重1月就诊。2006年因胸闷气急入住某院,经CT摄片及肺功能等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肺炎伴纤维化。症见咳嗽咳痰明显,痰色黄白相兼,面色晦暗,色素沉着明显,坐位时有气急感,上楼梯更为明显,胸闷心悸,神疲懒言,少气无力,舌质紫红,苔白,脉细弱。听诊右肺背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左肺呼吸音明显减低。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
诊断:间质性肺炎。
辨证:痰浊内蕴,肺失宣降,痰阻气道,痰贮于肺,胸阳难振,由脾涉肾,影响心阳,血不养心。
治则:清肺豁痰,行气活血,软坚通络。
处方:肺形草30g,金荞麦30g,枳壳30g,炒黄芩20g,浙贝母20g,白桔梗12g,桑白皮12g,生薏苡仁12g,炒薏苡仁12g,天竺黄12g,寒水石12g,山慈菇12g,海蛤壳12g,莪术12g,橘络12g,苏梗12g,苏木12g,藤梨根30g,皂角刺9g。每日1剂,水煎服。
嘱预防感冒,忌食海鲜、辛辣等。
治疗1个月后,咳嗽减少,痰量亦明显减少,胸闷气急好转。上方加软坚活血,调补肺、脾、肾三脏阳气药物,又治疗1个月,两肺啰音基本消失。2009年8月27日复查胸片:肺部病变明显吸收。予膏方调治,病情稳定,以丸剂巩固治疗。
按:间质性肺炎中医属于“咳嗽”“肺胀”“喘证”“胸痹”“肺痿”等范畴。本病大多病程较长,常出现痰、湿、虚、瘀,错综夹杂,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之气不足为本虚,痰瘀阻于肺络为标实。故治疗时,必先清热宣肺,行气活血,祛痰通络;待病情稳定后,继续清肺祛痰,同时加用软坚活血之品,继而调补脾肾。本例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痰浊内蕴,肺失宣降,痰气互结,气滞血瘀,故治疗当以清肺豁痰、行气活血为先。因痰为水液停聚的病理产物,徐志瑛教授认为,“气行才能水行,气行才能血动”,且肺主气,能通调水道,故治疗时重用行气药枳壳达30g,以调畅全身气机,助行液排痰;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消除沉积在肺中的瘀血,徐志瑛教授常选用桃仁、赤芍、苏木、莪术、王不留行等药物,既可起到活血祛瘀之效,又能兼施软化顽痰老痰之功。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即加入调补肺、脾、肾三脏阳气之药物,标本兼治,从而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