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四川已故名老中医陈鼎三及其弟子江尔逊,善用豁痰丸抢救痰热伤津危症,今将其经验介绍于下。
痰热伤津症候临床上颇为常见。其症状为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痰涎稠粘,咯吐不爽,胸闷气喘,口干欲饮,入水则呛,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其病机为外邪入里化热,或素体蕴热,内热熏蒸,煎熬津液成痰,痰随火动,升腾莫制,窒塞肺窍,充斥咽喉,热伤肺津,痰阻气机。
一旦迁延失治或治不如法,则气道阻塞,呼吸骤停,凶危立至。
江老认为,抢救此种危症,单用清热化痰法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清热化痰结合润燥生津。宜用唐容川《血证论》所载之豁痰丸。
其药物组成是:当归、知母、花粉、白前根、麦冬、枳壳、杏仁、瓜蒌霜、竹沥、桔梗、射干、茯苓、石斛、甘草。
此方看似庞杂,其实方义颇清晰:桔梗、甘草、射干、白前根、茯苓祛痰利咽,清热散结;当归、杏仁、枳壳止咳定喘,宽胸畅膈;知母、花粉、瓜蒌霜、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尤妙在竹沥一味,性味甘寒,用以荡痰热之窠臼,开痰诞之壅塞,功专效宏。今择其抢救至危至险之病案二则以说明之。
【例一】
江老本人四十年前,向有痰饮宿疾,初因痰饮咳嗽、胁痛、寒热如疟,服香附旋复花汤而愈。不久,又受外感复发,外证不彰,惟咳嗽痰多,胸部牵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花汤亦不效,又数次更方,皆不中,病益剧。
呼吸、活动均牵掣胸部作痛,仰卧于床,不可稍动,气喘痰鸣,痰粘稠如怡糖之筋丝状,咯至口边而不出,需以手捞之。七日之间,饮食不进,口干欲饮,水入则呛咳不已,势进垂危。
其师陈鼎三先生诊后曰“试用豁痰丸。”因深夜无竹沥,权用莱菔汁代之,连尝二煎,病无进退。后取得竹沥,乃煎豁痰丸,兑入竹沥三汤碗,下午三时服头煎,黄昏服二煎,至夜半,觉痰减少,气喘胸痛减轻,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诸症大减。
胸中之痰诞,既未吐,亦未下,于无形中消失矣。并能知饥索食。
守方再进一剂,便可扶床行动,二日后即可出门。改用气阴两补合调理脾胃方药,病竟霍然。
【例二】
刘XX,女,30岁,干部。住院号:10143。
患者于1970年作胆囊摘除术,术后右上腹疼痛仍反复发作,时而放射至右肩部。1976年3月8日食肉后疼痛加剧,伴畏寒髙烧,于3月14日入院。皮肤巩膜黄染,呼吸浅快,心率每分钟108次,血压70/40毫米汞柱,白血球15100单位,中性87%。两医诊断:1、胆道术后综合征(阻塞性胆管炎),2、中毒性休克。
经抗感染和各种对症处理,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又并发肺炎,咳嗽痰多,胸闷气促。
3月23日晚,患者突然因痰涎阻塞咽喉而致呼吸骤停,在局麻下紧急切开气管抽出痰涎后方免危厄。然胶粘之痰从切口大量冒出,遂用电动吸痰器不断吸之,并继续抗感染,输液。但高烧仍持续不退,不时处于半昏迷状态。
乃于4月1日请江老会诊,患者神萎嗜睡,气管切开插管处仍有大量粘痰,时时呛咳,气急,汤水不能下咽,汗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无力,痰热伤津之象颇为突出。处以豁痰丸合生脉散,重用竹沥。一剂后痰涎大减,吸痰器撤除,且能进食流质。乃于原方出入加减连服十八剂,痰涎消除,痊愈出院。
讨论
一、抢救痰热伤津危症,必须清热化痰配伍润燥生津,且配合恰当方能奏效。
而此种配伍,非是一般清热化痰方药与润燥生津方药之简单合用。盖因清热化痰之方药,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之类,大多有苦寒泄热之品,如黄连、黄芩、大黄之类,大多有苦寒耗气伤津增燥之弊。
而豁痰丸清热化痰而不伤津,润燥生津而不滞痰,诚如唐氏自注云:“轻清润降,为治痰妙法。”何谓痰热?身热痰涎涌上是也。何谓津伤?涌上之痰涎粘稠即是,痰愈稠则津愈伤。二陈加味治湿热之痰,乃清稀之痰,豁痰丸治痰热伤津之痰,乃粘稠之痰,若痰热伤津之危症,用二陈加味治之,每多愤事,这是江老再三所强调者。
二、抢救痰热伤津危症而尤用甘温之当归与淡渗之茯苓,每为医者所詈。
其实当归主咳逆上气,本经有明文。且又能润燥滑肠。虽则性温,但与大队润燥生津之品同用,则不惟不嫌其温,更增润燥滑肠之力。肺与大肠相表里,肠道通畅,有助于肺气肃降,至于茯苓,《本草备要》谓其“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泻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咳嗽呕秽,膈中痰水……生津止渴”。本方用茯苓,配合诸养阴生津之品,既不滋腻,且又有助于痰涎之排除。
三、《本草衍义》谓“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巅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竹沥一味,性味甘寒,清热化痰之功卓著,兼能润燥生津。如能放胆用之,效如桴鼓。江老经验,最低不能少于60克,唐氏原方用荆竹沥,江老临床体验淡竹沥、苦竹沥、茨竹沥,疗效均可靠,但其中以苦竹沥为佳。本方竹沥为要药,无此则难挽危局,此百试不爽。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