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三方面。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既病防变,顾名思义,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的治疗,要能够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疾病的发展都有顺逆传变的规律,正确的预测到疾病的发展则能够及时阻断疾病的加重或转变。在中医理论基础中,脏腑之间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在疾病的发展传变中主要包括五行传变,表里内外的传变。
1.五行传变
五行传变中包括母子传变及乘侮关系的传变两种。
(1)母子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累子”即疾病从母脏传来,病依据相生方向侵及属子的脏腑。“子盗母气”即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
(2)乘侮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导致疾病传变,“相侮传变”即反克为害。
2.内外表里传变
疾病的内外表里传变主要是指经络与脏腑的内外表里传变。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及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应病变的途径,《素问·皮部论》中讲:“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说明了经络是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故而,在疾病产生后可以通过对此传变规律的分析进行预防。
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干预亚健康
第一节 常见亚健康症状
一、目干涩
二、身体疼痛
三、耳鸣
四、头晕
五、头痛
六、夜尿多
七、便稀
八、便秘
九、饮食减少
十、腹胀
十一、咽干
十二、眼、面肌抽搐
十三、健忘
十四、心悸
十五、失眠
十六、自汗
十七、盗汗
十八、经前乳胀
十九、月经失调
二十、带下量多
二十一、皮肤瘙痒
二十二、嗜睡
二十三、畏寒
二十四、牙齿松软
二十五、情绪低落
二十六、烦躁易怒
二十七、下肢无力
第二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三 动脉粥样硬化倾向
第四 胃肠道功能紊乱
第五 免疫力下降
第六 前列腺增生倾向
第七 男性性生殖机能减退
第八 电脑、空调、手机、耳机综合征
第九 肥胖症前期
第十 营养不良倾向
第十一 颈腰椎功能减退
第十二 痛风前期
第十三 焦虑倾向
第十四 乙肝病毒携带者
第十五 都市孤独综合征
第十六 失恋综合征
第十七 考试综合征
第十八 离退休综合征
第十九 假日综合征
第二十 网瘾综合征
治未病与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一 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第二 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三 过敏性鼻炎的防治
第四 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第五 消化性溃疡的防治
第六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第七 高血压的防治
第八 冠心病的防治
第九 中风的防治
第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
第十一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第十二 糖尿病的防治
第十三 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防治
第十四 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
第十五 早老性痴呆症的防治
第十六 乳腺增生的防治
第十七 卵巢早衰的防治
第十八 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
第十九 滑胎的防治
第二十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第二十一 抑郁症的防治
第二十二 恶性肿瘤的防治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