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治感冒常见方证系列?
? ? ?肖相如按:一期弟子山西柳林县人民医院的张扣启已是山西的一方名医。临床经验丰富,思路敏捷,他好像就是为中医而生的。进入师门以后,对我的“外感病初期的辨治体系”理解透彻,运用准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 ?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而外感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研究外感病的名著,被中医奉为经典,千古流传,也足以说明外感病的重要性。但外感病治疗并不容易,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和外感病的斗争史。
? ? ?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较为完善地解决了外感寒邪所引起的表证,但对温病却论之甚少;直到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提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外感温热病的辨治体系才基本形成。至此,从理论上讲,中医外感病的理论应该是日趋完善,臻于至善了。但是,外感病的治疗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 ? ?“在我当医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外感病初期的治疗感到恐惧,因为我辨不清外感病初期寒热的性质。这就促使我关注,思考这个问题。
? ? ?我发现辨不清外感病初期寒热性质的不仅是我,而是绝大多数的医生,也包括很多著名的医生,我的博士生导师时振声教授也遇到过这个问题。”这是我的师父肖相如先生在他的专著《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里说过的一段话。在我的临床生涯中,有机会接触并治疗了很多外感病,但有时效果并不是很好,有过许多失败的案例。一个普普通通的感冒,往往不能一汗而解,常致咳嗽迁延,甚至变生他证。
? ? ?学习了一些后世医家,如刘河间等人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双解麻黄汤等,但也是有效与不效。
? ? ?外感病初期误治的根本原因是分不清寒热,其根源在于概念不清和理论上的混乱。
? ?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显然,温病是不恶寒的。但张仲景又把它归于必见恶寒的太阳病范畴,这个太阳病的概念是不清楚的。
? ?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在卫汗之可也。”而温病是忌辛温发汗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注中更是明确提出:“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而吴氏本人也在清解肺热的银翘散中加入了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反映出他本人在外感病初期寒热辨别上的矛盾心态。
现代中医教材辨别外感病寒热的方法是:
外感寒邪:恶寒重、发热轻;
外感热邪:发热重、恶寒轻。
? ? ?要准确地辨别外感病初期外邪的性质,分清寒热,关键要分清两个概念,掌握一个原则。
表证:是感受寒邪而引起的,以“恶寒”为特征的外感病。太阳病是表证。
温病:是感受热邪而引起的,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特征的外感病。
温病和伤寒感邪的性质不同,感染途径不同,传变规律不同。
掌握外感病的先后缓急治疗原则。
? ? ?临床上,外感病常有表寒里热,表寒重而里热轻,表寒轻而里热重,表里俱重等不同的发病形式,要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灵活施治,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
? ? ?下面是我这几年来,尤其是去年流感期间治疗过的一些外感病,基本包括了我们临床上外感病的常见方证,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 ? ?麻黄汤《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辨证要点:
1、体质壮实之人;
2、恶寒、发热俱重;
3、无汗;
4、全身关节、肌肉疼痛,部分病人初起无发热但恶寒,肌肉关节疼痛,也往往是麻黄汤证。
5、脉浮紧;
6、舌淡苔薄白。
? ? ?病例一薛某,男,13岁。初诊时间:2017年12月25日。患者于三日前开始发热,自服西药及银翘解毒颗粒,热不减。
? ?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9℃,恶寒,有时寒战,无汗,全身肌肉酸痛,咳嗽,无痰,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厚腻,口臭,脉浮而紧。寒邪束表,食积内停。予辛温发汗,消积导滞。
麻黄汤加味:麻黄15克 桂枝12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 槟榔10克 炒莱菔子10克,上方服一剂后,汗出热退,停后服。
? ? ?讨论:患儿体质壮实,恶寒,发热俱重,无汗,脉浮紧,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苔厚腻,口臭为积食停滞;虽发病三日,但表证犹在。
? ? ?《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仍用麻黄汤辛温发汗,加槟榔、炒莱菔子消食导滞,一汗而解。
? ? ?就目前临床所见,大青龙汤证似较麻黄汤证为多,我感觉这与外感后不能及时就诊及误治有关。
? ? ?表证初期,若能抓住时机,果断使用麻黄汤,往往能一汗而解,一剂而功成,但机会稍纵即逝,需引起重视。
? ? ?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辨证要点:
1、有典型的太阳伤寒表现: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脉浮数有力。
2、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化热而致烦躁。
临床所见,表证兼见舌红,口干,咽干,甚则咽痛,皆是内热之象,常为大青龙汤证。
? ? ?病例二、郝某,男,13岁。初诊:2018年1月23日。1月22日晚开始发热。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9℃。恶寒,无汗,咽痛,吞咽时加重,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查: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太阳伤寒,里有郁热。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 ? ?大青龙汤加味: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60克 桔梗10克 板蓝根30克 黄芩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2剂
? ? ?24日晨,家属打电话,服半剂热即退,服完一剂,咽痛亦止。已上学,止后服。
讨论:恶寒,发热,无汗,是太阳伤寒,寒邪束表。咽痛,舌红为内热之象,重用石膏,再加桔梗、板蓝根、黄芩,清热利咽解毒。《伤寒论》原方用石膏如鸡子大,麻黄用六两,是表寒重于里热。本例表里俱重,故略作调整,解表与清里并行。
病例三、李某,男,3岁。初诊:2017年10月30日。发热1天,体温39℃,恶寒,无汗,咳嗽,无痰,食欲不振,二便正常,舌红苔少,脉浮而数。寒邪束表,兼有郁热。
? ? ?大青龙汤加味:麻黄10克 桂枝5克 杏仁5克 石膏15克 炙甘草3克 炒莱菔子5克 生姜10克 大枣3枚、2剂
二诊:2017年11月3日。服上药热退,仍有微咳,痰不多,鼻塞,清浊涕,舌红苔少,二陈汤加杏仁,桔梗,前胡,黄芩。三剂愈。
讨论:本例为一儿童患者,高热,恶寒,无汗为寒邪束表,舌红为里热之象,表寒重而里热轻,用大青龙汤原方,辛温解表,兼清郁热,略加消导。热退后咳嗽不愈,用二陈汤加味,化痰宣肺而愈。
? ? ?病例四、刘某某,女,53岁。初诊时间:2018年4月5日。发热1天,体温38.7℃,恶寒,无汗,全身疼痛,咽干,舌淡苔白,脉浮而弱。
? ? ?予大青龙汤: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石膏3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1剂
二诊:2018年4月6日服上药热退,全身仍有轻微疼痛,精神差。
? ? ?予人参败毒散:人参10克 云苓10克 川芎10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枳壳10克 桔梗10克 炙甘草10克 柴胡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2剂
三诊:2018年5月10日诉上次感冒后,一直出汗不止,全身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制附子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黄芪30克、5剂服上药后,出汗渐止,怕冷也减,渐愈。
? ? ?讨论:本例为一中年女性患者,体质稍弱,虽有恶寒、发热、无汗、全身疼痛,似麻黄汤证,但脉浮而弱,应该使用桂枝汤。
? ? ?但当时有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桂枝汤发汗力弱,可能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犹豫再三,选了大青龙汤,认为该方倍用麻黄,发汗力强;有石膏,可监治麻桂之辛燥;生姜、大枣尚能扶正。
? ? ?服后虽汗出热退,但精神较差,全身肌肉疼痛不减,认为是表邪未尽,正气已虚,用人参败毒散扶正解表。用后肌肉疼痛虽解而汗出不止,再加畏寒,迁延一月。表阳虚而营卫不和,用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渐次调理,得以渐愈。
? ? ?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8条谆谆告诫: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诚非虚言,应当牢记。
? ? ?葛根汤《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
1、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表实证;
2、项背拘急,疼痛,为葛根汤证的特异性表现;
3、常见下利,多为水样便,伴或不伴呕吐,西医所谓肠胃型感冒,多为葛根汤证;
4、无表证而项背强痛者,葛根汤也有应用机会;
5、葛根汤证有津伤的病机存在。表证兼见口燥渴,或舌红有裂纹,或舌苔白而少津者,常为葛根汤证。
? ? ?病例五、张某某,女,45岁。 初诊:2016年6月10日。患者昨日随工作队下乡,晚上回家后即腹泻不止。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6℃,恶寒,全身肌肉疼痛,无汗,下利日数十行,为水样便,伴干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太阳与阳明合病。
? ? ?予葛根加半夏汤:葛根30克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车前子15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3剂
服一剂热退,三剂呕止泻停。
讨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表实证,下利为表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呕为胃气上逆。
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用葛根加半夏汤,外散表寒,兼升津止利,降逆止呕;加车前子利湿止泻。
? ? ?病例六、宋某,女,2岁。初诊:2019年1月29日。发热一天,体温39.3℃,伴呕吐,食欲不振,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太阳与阳明合病。
? ? ?葛根加半夏汤加味:葛根10克 麻黄5克 桂枝5克 白芍5克 炙甘草3克 半夏5克 焦楂6克 炒莱菔子6克 神曲6克 生姜2片 大枣2枚、3剂。
? ? ?二诊:2019年2月1日,体温37.2℃,精神转好,已不呕,口臭,舌略红苔腻。
保和丸:焦楂6克 神曲6克 陈皮5克 半夏5克 茯苓5克 连翘5克 炒莱菔子6克、三剂,愈。
讨论:发热,无汗,脉浮为寒邪在表,呕为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食欲不振,苔白腻为食积内停,故用葛根汤解表,加半夏降逆止呕,焦楂、炒莱菔子、神曲消食。
? ? ?二诊汗出热退,口臭,舌略红苔腻,为食积化热,表解里未和,用保和丸化积清热而愈。
? ? ?病例七、李某,男,21岁。初诊:2019年2月15日。发热一天,体温38.6℃,伴恶寒,身痛,无汗,口渴,咽干,咽痛,舌略红,苔白,脉浮紧。
? ? ?葛根汤加味:葛根30克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花粉15克连翘15克 板兰根3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二剂。
二诊:2019年2月16日。上方服一剂,汗出热退,口干咽痛均愈。因鼻炎就诊,止后服,用他药治鼻炎。
? ? ?讨论:此案外证似大青龙,但咽干口燥,有津伤的病机存在,故不选大青龙,避其辛燥,而选葛根汤加花粉,散寒解表,生津止渴;咽痛,加连翘、 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此为葛根汤又一活用法。
? ?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表实而无项背强痛及下利也可使用。为一温和的发散剂,常用于较麻黄汤证轻,较桂枝汤证重的表证,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初起,颈腰椎间盘膨出等病,均有应用机会。
太阳伤寒,兼见项背痛,或下利,为葛根汤的经典适应症。
太阳伤寒,而见津伤内燥者,用葛根汤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用本方加减治疗有良效。
? ? ? 桂枝汤《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常见于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弱,平日易出汗的人;
2、发热不重,恶寒也较麻黄汤证轻;
3、汗出为桂枝汤证的特征性表现;
4、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 ? ?病例八、张某,女,45岁。初诊:2016年6月25日。昨日下乡,烈日下劳作后,即汗出不止。昨晚回家后,开始发热。
? ?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7.8℃,汗出湿衣,恶寒,咳嗽,咽痒,咯少量白痰,全身无力,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浮缓。虽在夏日,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10克 川朴15克 桔梗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3剂服一剂热退,汗出减少,三剂诸证皆愈。
? ? ?病例九、刘某,男,61岁。初诊:2019年1月15日。2型糖尿病史二十余年,身体赢瘦。半月前感冒,自服药治疗,至今不愈。
就诊时见:自汗,怕冷,全身肌肉疼痛,体温正常,乏力,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沉弱。
予桂枝新加汤:桂枝10克 白芍15 克 人参1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三剂,愈。
? ? ?讨论:病例八为一中年女性,发病在夏日。由烈日下劳作而发,但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不断,脉浮缓。
审证求因,仍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中风证,咳嗽,少量白痰,为邪在肌表,肺气不宣,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而愈
? ? ?病例九、为一老年男性,长期患病,身体羸瘦。感冒后迁延不愈,除了见到恶寒、自汗、脉弱等太阳中风的症状外,突出的表现是全身肌肉疼痛,神倦乏力,脉沉而弱。
? ?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 ?故用桂枝新加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养血。太阳中风,不论已汗、未汗,身体疼痛表现突出者,常为本方适应症。
? ? ?在跟随肖老师学《伤寒论》之前,我很少用桂枝汤,错误地认为桂枝汤药简力薄,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而更愿意选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后世时方。
? ? ?病例八是我第一次用桂枝汤治外感病。该病例效如桴鼓,改变了我的看法。
? ? ?后来,又对该方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逐渐理解了调和营卫的本质是补脾胃,应用也就多了起来。
现在应用较多的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均与对该方的认识和理解有关。
? ? ?桂枝汤证常在夏季出现,且多见于一些平时缺少锻炼、身体较弱的女性。可能与夏季炎热,汗多肌疏,又多贪凉饮冷等有关。
? ?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外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
2、内有寒饮:咳嗽、气喘、痰多稀白;
3、小青龙汤有良好的温肺化饮之功,无表证而见咳喘,痰多而清稀等寒饮内停的证候,也可使用;
4、饮郁有热,而见烦躁或口干,咽燥,甚则咽痛、舌红等内热之候,当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 ? ?病例十、王某某,男,3岁。初诊:2018年12月14日。咳嗽一天。就诊时见:咳嗽,气喘,流清涕,喉中痰鸣,无汗,舌淡苔白,脉浮。外受寒邪,内有痰饮。
? ? ?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桂枝6克 白芍6克 麻黄6克 干姜5克 细辛2克 半夏5克 五味子5克 炙甘草5克 杏仁6克 苏子6克 炒莱菔子5克、三剂。
? ? ?二诊:2018年12月17日。咳喘均止,喉中有痰,不易咯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剂,愈。
? ? ?病例十一、宋某,男,6岁。初诊:2018年1月2日。发热,体温39℃,怕冷,咳嗽,唾白色痰,咽痛,舌淡薄白,脉浮。外寒内饮,挟郁热。
? ? ?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桂枝6克 白芍6克 麻黄6克 干姜5克 细辛2克 半夏5克 五味子3克 炙甘草5克 生石膏15克 板蓝根10克、服三剂,愈。
? ? ?病例十二、李某某,女,54岁。初诊:2018年6月9日。过敏性鼻炎病史半年。近一周来咳嗽、气喘,痰白清稀,鼻痒,流涕,口干苦,舌淡苔白滑,脉沉细。饮邪郁肺。
? ??小青龙汤加味:桂枝10克 白芍10克 麻黄10克 干姜10克 细辛6克 半夏10克 五味子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10克 苏子15克 黄芩10克、五剂。
? ? ?二诊:2018年6月14日。咳嗽、气喘愈。鼻痒,时流清涕,便溏,平时易感冒,常有胃酸,舌淡苔白,脉沉细。
? ? ?予参芪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西洋参10克 黄芪30克 生地30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云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白术10克 防风5克 桔梗10克 薄荷10克 蝉衣10克 黄连6克 半夏10克 吴茱萸2克、5剂
后以上方加减服用十剂,2018年6月28日,患者四诊时,过敏性鼻炎也愈。
? ? ?讨论: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蠲水饮,为治疗外寒内饮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白清稀之证的常用方。
? ? ?例十为典型的小青龙汤证,流清涕,脉浮为寒邪在表,咳喘为水饮内停,肺失宣降,用小青龙汤加杏仁、苏子,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降气止咳而愈。
例十一除了典型的外寒内饮证外,有咽痛,为挟有郁热,故加石膏清热,板蓝根解毒利咽止痛。
? ? ?例十二并无明显外感,仅见肺寒饮停,咳喘痰稀,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因有口干苦,故加黄芩清热。后以参芪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补肾固表通窍,治疗过敏性鼻炎,也获痊愈。
? ? ?小青龙汤证与大青龙汤证均属表里同病,但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里热,表寒重而里热轻,以无汗、烦躁为主症;小青龙汤是表寒里饮,无表寒也可使用,以无汗、咳喘为主症。
? ?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证均为表寒里热,但大青龙汤以发表为主,兼清郁热,重在解表;
? ? ?小柴胡汤《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往来寒热:是少阳病发热的特殊类型,也是少阳病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见到往来寒热,基本上是小柴胡汤证。
2、呕吐:外感病发热与呕吐并见,是小柴胡汤确证。邪在胆,逆在胃,胆胃不和则呕。
3、口苦:小柴胡汤证为邪在少阳。少阳胆火上炎则口苦。口苦也是小柴汤证的常见表现。
4、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由于胆胃关系,小柴胡汤证常能见到消化系统的症状:如上腹饱胀,食欲不振等,常可作为使用小柴胡汤及类方的依据。
5、舌红,脉弦细。
6、一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儿、肿瘤病人,经期妇女,易见小柴胡汤证。
7、外感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常能见到小柴胡汤证。
? ? ?病例十三、杨某,女,49岁。初诊:2018年1月24日。半月前在太原患“流感”,发热不退。在某中医诊所就诊,一位八十多岁的女中医开中药三剂,服一剂后热不减,呕吐不止,停后药。
? ? ?又去某三甲中医医院呼吸科就诊,化验,胸片无异常。接诊的副主任医师说呼吸科多用清热解毒药,病人呕吐不止,服后会加重,无法开中药,开了复方甘草片,让病人回去调养。
服后呕吐更重,不能进食。半月体重减约三公斤,无奈返回县城老家。
? ? ?就诊时见:呕吐不止,自觉时寒时热,体温正常,食欲差,精神憔悴,咳嗽,咽干,咯少量白痰,痰不易咯出。痰中带血丝,舌红苔白而燥,脉细。
? ? ?予小柴胡汤合贝母瓜蒌散:柴胡15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0克 浙贝10克 瓜蒌15克 花粉15克 桔梗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3剂
? ? ?二诊:2018年元月27日。寒热及呕吐均止,微咳,精神转好,已能正常进食,开成药川贝雪梨膏善后。
讨论:《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该患者呕吐不止,自觉时寒时热,是典型的小柴胡汤证。
? ? ?外邪不解,化燥伤肺,肺燥则咳痰不利,燥伤阴分,则痰中带血,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合贝母瓜蒌散润肺止咳,方证相应,呕止咳停。
? ? ?病例十四、杨某,女,22岁。初诊:2018年4月2日。发热三天,经输液治疗不减。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9℃,微恶寒,咽痛,牙龈疼痛,口唇起疱疹,上腹不适,食欲差,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浮数。
? ? ?查:咽部充血,扁桃体略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血RT(-)。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 ? ?小柴胡加石膏汤合升降散: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甘草10克 石膏60克 桔梗10克 大黄10克 姜黄10克 蝉衣6克 僵蚕10克 连翘15克 板蓝根30克、3剂
? ? ?二诊:2018年4月5日热退,仍咽痛,牙痛,口唇疱疹糜烂,渗出,结痂。舌淡苔白,脉数。表和而里未解,热毒炽盛。
? ? ?用清瘟败毒饮泻阳明独胜之热。生石膏60克 知母15克 生甘草10克 黄连6克 黄芩10克 栀子10克 生地30克 丹皮15克 赤芍10克 连翘15克 银花30克 黄柏10 蒲公英30克 竹叶10克、3剂,愈。
讨论:该病例就诊时,虽有恶寒,但不重,表证轻而里热重。三阳合病,尤以阳明热盛体征突出,故合用了升降散。
? ? ?升降散可以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解毒,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
? ? ?发热,上腹不适,食欲差,颌下淋巴结肿大,是使用小柴胡汤的主要依据,重用石膏,意在清阳明气分之热。
? ? ?二诊时,已不恶寒而热退,咽痛,牙痛,口唇疱疹糜烂、渗出,表解而里热炽盛,故选用清温败毒饮,苦寒直折,泻火解毒,药专力宏,见效迅速。
? ? ?病例十五、贾某,女,65岁。初诊:2018年6月10日。近五日心悸,易惊,坐卧不宁,心率在75次/分左右。伴眠差,乏力,身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细。素患病窦,平时心律在45次/分左右。
已在心内、神内就诊,但治疗无效,查:体温38.6℃。
? ? ?予小柴胡汤:柴胡30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5克 炙甘草6克 丹参3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3剂,服完上药,诸症若失,愈。
讨论:该患者以“心悸”就诊,并无典型的柴胡证,但患者素患病窦,心律经常在45次/分左右。突然心率加快,为什么?引起心律加快的最常见原因是发热。
? ? ?在心内、神内就诊时,因无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忽略了体温因素,故治疗失败。患者体质虚弱,虽有外感引动宿疾,但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极具迷惑性。
? ? ?以体温高为线索,考虑是一个正气不足,邪气也不盛的小柴胡汤证,是典型的病机辨证,用小柴胡汤而迅速治愈。
提示我们临证时要勤动手、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 ?病例十六、张某,女,78岁。初诊:2017年7月10日。二周前开始发热,予输液治疗。但一直发热不退,渐至干呕不能食,神识昏迷,西医表示不治,让家属准备后事。
? ? ?会诊时见:发热,体温37.6℃,喂食则干呕,昏不识人,二便失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烦躁欲死。舌红绛,舌体小,苔少而裂,脉细数。
? ? ?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30克 半夏6克 太子参30克 黄芩15克 生地30克 炙甘草6克 石斛30克 生姜15克 大枣4克、3剂,小量频服。
? ? ?复诊:2018年7月14日。服上药热退呕止,精神较前好,呼之有应答,可以进少量饮食,舌红苔少,干裂,脉细数。
? ? ?予竹叶石膏汤:竹叶10克 石膏24克 麦冬15克 半夏6克 太子参30克 炙甘草6克 石斛30克 炒麦芽15克、5剂
此后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二十余天,食欲渐增,精神好转,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 ? ?讨论:患者为老年病人,年高体弱,久热不退,渐至衰竭。呕而发热,仍是小柴胡汤证。邪热伤阴,渐入血分,故舌红绛,苔少而裂,加入石斛养胃阴,加生地入血分,救欲竭之真阴,兼能清热凉血。
? ? ?热退后以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兼清余热,渐次调理,终获痊愈。
? ? ?柴胡桂枝汤《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由半量的小柴胡汤和半量的桂枝汤组成复方,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治疗太阳、少阳合病。
辨证要点:
1、表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易见柴胡桂枝汤证。
2、可见太阳表证:如发热、恶寒、汗出,肢体及周身疼痛,热度不高,症状较轻。
3、可见小柴胡汤证:呕吐或干呕,心下满,食欲不振,有时可见胃脘痛。
? ? ?病例十七、梁某,男,42岁。初诊:2018年11月3日。发热一天,体温:38.6℃。怕冷,全身肌肉酸痛,咽干略痛。今晨起开始呕吐,至就诊时已呕吐十余次,舌红苔少,脉浮弱而数。
太阳、少阳合病。
? ? ?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30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5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桔梗10克 薄荷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服一剂,热退呕止,二剂愈。
? ? ?讨论:发热、怕冷,全身肌肉疼痛,是太阳表证,呕吐,舌红为邪在少阳,胆胃不和,是柴胡证,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因有咽干而痛,故加桔梗、薄荷,利咽清热止痛。
? ? ?病例十八、郭某,男,5岁。初诊:2018年元月7日。发热一周,经输液治疗七天,体温仍在38.5℃左右,伴恶寒、咳嗽、无痰,脐周不适,食欲不振,舌红苔白厚腻,脉浮而数。
? ? ?予柴胡桂枝汤:柴胡15克 半夏6克 党参9克 黄芩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炙甘草5克 厚朴9克 槟榔5克 炒莱菔子5克 生姜2片 大枣2枚、3剂
? ? ?二诊:2018年元月10日服两剂后热退,仍有微咳,痰不多,食欲好转,舌红苔白略腻,贝母瓜蒌散善后
? ? ?讨论:发热、恶寒,为太阳表证,脐周不适,食欲不振,舌红苔白厚腻,为少阳兼湿、食,故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挟湿挟食,故去白芍,加厚朴、槟榔,化湿消积,加杏仁宣肺止咳。
? ? ?病例十九、陈某,女,71岁。初诊:2018年元月29日。一周前感冒,自服西药后即呕吐不止。
就诊时见:呕吐,昼夜不止,不能进食,伴恶寒、无汗,体温正常,舌暗红,苔薄,脉弦细。
? ? ?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24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陈皮10克 神曲10克 生姜30克 大枣4枚,3剂。效果:服一剂即呕止,三剂愈。
? ? ?讨论:老年患者,呕吐已历一周。恶寒、无汗为太阳表证未解,呕吐、舌红,脉弦细为邪入少阳。
太阳少阳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两解之。重用生姜,加陈皮、神曲,是为了加强原方和胃降逆止呕的力量。
这个处方现在看来,还有不合适的地方,患者已无发热,柴胡、黄芩量偏大了一些,用常规量可能更合适。
? ? ?柴葛解肌汤:出自《伤寒六书》。原书谓本方“治足阳明胃经受证,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
近代多用于流行性感冒,寒郁化热,表邪未解者。
辨证要点:
1、恶寒、发热、无汗等太阳表证,热度较高。
2、头痛、目干、鼻干、咽痛等阳明里热炽盛的证候。
3、部分病例可见到呕吐、咽干、目眩等少阳见证。
4、流感初起,常有应用机会。
? ? ?病例二十、刘某,女,43岁。初诊:2018年元月4日。发热一天,体温:38.9℃,恶寒,无汗,全身疼痛,尤以腰背为甚,咽干、咽痛,干呕不能食,微咳,无痰,舌质红苔少,有裂纹。脉浮而数。
三阳合病。
? ? ?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30克 半夏6克 黄芩15克 葛根30克 桔梗10克 石膏60克 荆芥10克 豆豉10克 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二剂,热退。
? ? ?讨论:发热、恶寒、身痛,为太阳表证,咽干、咽痛为阳明里热,干呕、不食为邪在少阳。三阳合病,方选柴葛解肌汤。
? ? ?加少量半夏,伍生姜,降逆和胃治其呕;重用生石膏,直清阳明里热;
舌红苔少、有裂纹,邪已化热,有伤津之象,故去辛温之羌活、白芷,重用葛根,并加荆芥、豆豉,解表而不伤阴,且葛根兼治腰背痛,辛凉解肌,且能生津升津。小青龙加石膏汤表里同治,兼清郁热,重在温肺化饮,无表证也可使用,临证时宜区别使用。
? ?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该方在《伤寒论》中,用于少阴兼表的太少两感证。
现多用于阳虚感受寒邪的阳虚外感证,以发热、恶寒,脉沉为辨证要点。
? ? ?病例二十一、赵某,女,78岁。初诊:2014年7月。患者因冠心病、心衰而入住心内科,经治疗心衰缓解,即将出院时患感冒,经治疗不缓解。
? ? ?会诊时见:恶寒、不发热,身倦少言,嗜睡,精神恍惚,答非所问,下肢肿,舌暗苔白水滑,脉沉细,属阳虚水泛兼感寒邪。
? ? ?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真武汤: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1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人参10克、3剂
服上药,恶寒解,精神较前好,病人出院。半月后,因心衰再次入院,治疗无效,死亡。
? ? ?讨论:患者为高龄老人,此前因心衰多次入住心内科。素体阳虚,复感寒邪,兼有饮停,用真武汤温阳利水;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加人参大补元气,温补元阳,表里同治,温肾解表利水并行,而得暂效。
? ? ?羌活胜湿汤该方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背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 ? ?原方主治太阳经病而致的肩背腰脊疼痛。现多用于寒湿在表而致的头痛,头重,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濡等证。
? ? ?病例二十二、张某,女,34岁。初诊:2018年元月16日。恶寒、身痛三天,经西药治疗不解。
就诊时见:恶寒、头身困重,全身肌肉酸痛,体温37℃,流涕,喷嚏,咳嗽,咯少量白痰,舌淡苔白腻,脉浮细。
寒湿在表。
? ? ?予羌活胜湿汤加味:羌活10克 独活10克 川芎10克 蔓荆子15克 藁本10克 防风10克 炙甘草10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荆芥10克 前胡10克 生姜15克、3剂
? ? ?二诊:2018年元月19日恶寒、身痛解,仍有鼻塞、流涕,微咳,少量白痰,全身乏力,舌苔转薄,脉细。
湿去寒未解,正气不足。
? ? ?予参苏饮:人参10克 苏叶10克 葛根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枳壳10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三剂,愈。
? ? ?讨论:一诊主证为恶寒、身重,全身肌肉疼痛,故选羌活胜湿汤,伴流涕、咳嗽,为寒邪在表,肺气不宣,故加荆芥、防风、桔梗、杏仁、前胡,以散寒解表,宣肺止咳。
? ? ?二诊恶寒、身痛解,舌苔转薄,但仍有鼻塞,流涕,咳嗽,全身无力,为湿去而表寒未解,正气不足之象,用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而愈。
? ? ?银翘散(桑菊饮),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 ?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主之”。
? ? ?银翘散主要用于温病初起,发热而渴、汗出、不恶寒者。可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
? ? ?病例二十三、康某,女,13岁。初诊:2018年元月13日。发热一天,体温:38.6℃,咽痛,咳嗽,不恶寒,口干,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热邪犯肺,宜清解肺热。
? ? ?予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味:银花30克 连翘15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桔梗10克 荆芥10克 豆豉10克 薄荷10克 杏仁10克 牛蒡子10克 浙贝10克 石膏30克 生甘草10克 芦根15克
? ? ?二诊:服两剂后热退,仍咳嗽,少量白痰,不易咯出,鼻衄,咽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予桑杏汤:桑叶10克 杏仁10克 浙贝10克 沙参15克 栀子10克 瓜蒌15克 花粉15克 陈皮10克桔梗10克 白茅根15克 芦根15克、3剂,愈。
? ? ?讨论:该病例初诊时除了典型的银翘散证外,咳嗽也较明显。因在流感期间,故热象也较一般感冒为重,体温较高,故将两方合并使用,重用银花,且加石膏,意在重剂清泻肺热,兼宣肺止咳。
? ? ?二诊热退,但咳嗽不止,邪热未尽,津伤肺燥,选桑杏汤,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温病初起,咽痛,咳嗽俱重者,我习惯将银翘散、桑菊饮合方使用,效果尚好。
? ? ?病例二十四、刘某,女,4岁。 初诊:2017年6月10日。一周前开始发热,两日后全身陆续出粟米状皮疹,先后在市医院皮科及儿科就诊,热不能退。
? ? ?就诊时已发热一周,体温38.6℃,全身满布红色皮疹。精神较差,哭闹不已,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热郁肺卫,挟湿挟积。
? ? ?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银花10克 连翘6克 竹叶6克 薄荷6克 杏仁6克 牛蒡子6克 生甘草5克 芦根10克 生地10克 丹皮6克 大青叶10克 玄参10克 槟榔6克 莱菔子6克 滑石10克、三剂后热退,疹色变淡,食欲转好,渐愈。
? ? ?讨论:热郁于肺而不得泄,久则热迫血络而疹出。银翘散清解肺热,生地, 丹皮、大青叶玄参清热凉血,加杏仁、滑石宣肺祛湿,槟榔、炒莱菔子,消食化积。
? ? ?该方用于儿科出疹性热病效果显著,尤其对近几年流行的手足口病,疗效肯定。
? ? ?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第6条: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其热不重,其证也轻,临床表现类似于银翘散:咽痛为主者,用银翘散;以咳嗽为主者,选桑菊饮。
临证使用较易,不再专门讨论。
? ?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 ?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量合而成方,组方思路类似于葛根汤,用于伤寒表实之轻证,寒郁肌表,需小发其汗者。
? ? ?病例二十五、高某,女,7岁。初诊:2017年10月28日。鼻炎病史2年,近3日鼻塞加重,伴流清涕,微咳,少量白痰,咽部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浮。
寒郁肌表。
? ? ?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之:麻黄6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白芍6克 炙甘草5 桔梗6克 黄芩5克 薄荷5克 辛夷6克 白芷6克 生姜2片 大枣2枚、2剂。
? ? ?二诊:2018年10月30日流涕、咳嗽止,鼻塞也改善,用他方转治鼻炎。
? ? ?讨论:本例患儿无发热、恶寒,仅鼻塞、流涕、咳嗽,为寒郁肌表之轻证,用桂麻各半汤微发其汗,邪去则咳嗽、流涕均止。
? ? ?本方常用于老人、儿童伤寒感冒之轻证。寒性荨麻疹,用本方加当归、白鲜皮有良效。
? ? ?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汤在中医教材中属于解表剂,其实与表证无涉。
? ? ?本方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表证失治、误治后,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而引起的咳嗽、气喘,重在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辨证要点为:发热、汗出、咳嗽、气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 ? ?病例二十六、宋某,男,10岁。初诊:2017年6月1日。因发热、咳嗽而住院一周,经输液治疗,热稍退而咳喘不止,欲转院治疗。
? ?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5℃,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黄而粘稠不易咯出,大便干,舌红苔黄浊腻,脉滑数。
? ? ?予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 杏仁6克 石膏30克 浙贝6克 瓜蒌10克 桑皮6克 黄芩6克 炙甘草5克 大黄5克 炒莱菔子6克 苏子10克 地龙10克、3剂
? ? ?二诊:2018年6月4日。服上药,热退喘止,仍有咳嗽,痰不多,易咯出,大便通畅,舌红,苔黄,脉数,上方去大黄、炒莱菔子,加桔梗6克 前胡6克、3剂,愈。
? ? ?讨论:患者已住院一周,就诊时已无表证,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故发热、咳嗽、气喘,燥热伤津,故便秘,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
? ? ?加大黄通腑泻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桑皮、黄芩清肺热,苏子、地龙降气平喘。
二诊时热退喘止,大便通畅,故去大黄、莱菔子,加桔梗、前胡,增强原方宣肺止咳的力量。药证相投,故得速愈。
? ?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常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证治。
辨证要点为:发热或不发热,口渴,食欲不振,甚则水米不进,呕逆,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虚数。
? ? ?病例二十七、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医案,具体时间已记不清了。患者庞某,男,86岁。半月前感冒发热,在家输液治疗后热退,但食欲不振,干呕,渐至水米不进, 日渐衰竭。当时已近年关,家属无奈,只得送医院就诊。但县市两级医院均拒收,谓不治。受朋友委托,我去出诊。
? ? ?症见:水米不进,已历一周,干呕,已不能下床,精神萎靡,呼之尚有应答,说话含混不清,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本欲推托,奈家属恳求,勉为治之。
? ? ?竹叶石膏汤:竹叶10克 石膏24克 麦冬15克 半夏6克 人参10克 炙甘草6克 炒麦芽10克 芦根15克 石斛15克 粳米一把、3剂
? ? ?二诊时呕逆止,精神较前好,能进少量水及米粥。此后以此方加减出入二十余剂,患者食欲转佳,日渐康复,一月后能下床活动。九十岁因肿瘤而殁。
? ? ?讨论:热病后余热未清,胃之津气两伤,故呕逆不食。竹叶石膏汤清热和胃,益气生津,加麦芽醒胃气,石斛益胃阴,芦根清热和胃,降逆止呕。虽重而幸能得愈。
? ? ?此后用此方治疗了几例类似病人,皆有良效。可见竹叶石膏汤不仅是病后调理方,我还称之为保命方。
? ? ?清燥救肺汤:出自《医门法律》。余氏谓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属于肺者,清燥救肺汤主之。
该方常用于燥热伤肺,肺之津气两伤之证。
? ? ?辨证要点为: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痰或黄或白,气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红无苔或苔白厚而燥者。
? ? ?病例二十八、白某,女,62岁。初诊:2018年元月22日。半月前患流感,经治疗热退,但咳嗽不止,治而不效,迁延至今。
? ? ?就诊时见:咳嗽,昼夜不休,咳则遗尿,无痰,口燥咽干,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宜清燥润肺。
予清燥救肺汤加味:人参10克 石膏24克 枇杷叶15克 桑叶10克 甘草10克 阿胶10克 杏仁12克 麦冬15克 火麻仁15克 浙贝10克 瓜蒌15克 百部30克、3剂,愈。
? ? ?讨论:外感病经治疗,热退后常见咳嗽不止,治之不当,常致迁延不愈。燥热伤肺,肺之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故见咳嗽,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诸症。
《内经》曰:火郁发之。
桑叶轻宣肺燥,石膏甘寒清肺热。
? ?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则大肠亦燥,故用杏仁、火麻仁降肺气而润大肠,阿胶、麦冬保肺津;“损其肺者益其气”,用人参、甘草补肺气,枇杷叶苦平,清肺热降肺气;加浙贝、瓜蒌、百部润肺,化痰、止咳。
诸药合用,清肺热,润肺燥,益肺气,金气下行,诸症自解。
? ?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不仅用于舌红无苔者,部分病例,舌红苔白甚则白厚而干者,用后常能使舌苔由厚转薄,由干转润。
? ? ?我个人理解,这可能与燥邪伤肺,肺不能正常宣发布散,气不化津,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有关,供参考。
我常用此方治疗咽炎引起的咳嗽,属肺燥津伤者,有良效。
? ? ?感冒后的咳嗽,止嗽散、二陈汤、杏苏散、桑杏汤、贝母瓜蒌散等,都是常用之方,宜根据不同的证候,辨证使用。限于篇幅,不一一讨论。
? ? ?小 结
? ? ?一般而言,外感病较内伤病更易治疗。但治之不得法,常易滋生他病而致迁延不愈,尤其是老人、儿童,更要引起重视。
? ? ?治外感病,首辨寒热。发热恶寒为伤寒表证,发热不恶寒,甚至反恶热者为温病。表证无汗为太阳伤寒,有汗为太阳中风。
? ? ?但要注意寒热错杂,表里同病,合病等不同情况。
根据轻重缓急,灵活使用解表清里、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治法。
? ? ?同时,外感热病还要重视兼挟证的治疗。如挟湿、挟食、挟燥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妇女、儿童,尚要重视扶正,正虚者,需扶正祛邪并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