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 临床常见的分型与治法
临床多分为心脾气虚、阴亏阳亢、痰火扰神3个证型。
1.1 心脾气虚:症状有多动、挤眉、弄眼、耸肩等,注意力涣散,夜寐不安,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细缓。
治以补益心脾,安神安定。常选用四君子汤、归脾汤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山药、茯神、白术、菖蒲、远志、酸枣仁、钩藤、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等药。
加减:胸闷憋气者,加郁金、薤白,宽胸理气;便溏者,加苍术健脾燥湿。
1.2 阴亏阳亢 症状有形体消瘦,精神涣散,易怒易躁,多动多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治以养阴、平肝、潜阳。
常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百合、合欢花、钩藤、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杭菊花。
加减:神情郁闷者,加柴胡、郁金、菖蒲舒肝理气;纳呆便溏者,加云茯苓、白术、荷叶等健脾升清阳之药。
1.3 痰火扰神 症状有多动难以制约,多语不避亲疏,烦急易怒,神思涣散,口渴多饮,纳呆口臭,尿黄便干。舌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安神,化痰开窍。
常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炒栀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胆南星、菖蒲、远志、郁金等。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泻热通便;头目昏者,加佩兰、藿香芳香祛湿,或苡米健脾化湿。
2 宋老的治疗方法与经验
宋老认为:多动症属中医肝风、失聪、健忘范畴,与心、肝、脾、肾诸脏关系密切,部分医务界人士从心脾入手、从脾肾入手研究本病。宋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后,认为:心肝脾肾诸脏中,肝对于小儿多动症最为重要。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生机蓬勃,精气未充,肝阳易旺,肝风易动,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肝为刚脏而性动,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气急,所以小儿多动症的发病与肝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此外,中焦脾胃亦十分重要,脾为后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以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荣养,皆靠脾胃产生的水谷精微来提供,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自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运失司,生化乏源,肝失荣养,是造成多动症发生的内在原因。宋老正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总结多年 临床经验,采用平肝潜阳为主,兼顾健脾养胃为辅治疗小儿多动症,取得较好的效果。
宋老常用的中药有生石决明、白蒺藜、杭菊花、杭白芍、石菖蒲、川郁金、僵蚕、蝉衣、薄荷、茯苓、山药等,以平肝潜阳、柔肝健脾为治疗大法,达到调整肝脾阴阳,使肝气平和、中气充盈,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对于痰阻清窍、多动难以制约、多语不避亲疏、抽动较重者,可加用青礞石、天竺黄,或将礞石滚痰丸、牛黄抱龙丸同煎服。即在每次煎药时,用布包1丸礞石滚痰丸或牛黄抱龙丸,放入汤药中同煎。
对于多动频繁者,在应用钩藤等植物效果不好时,应加用全虫、蜈蚣等动物药,镇痉熄风止动。对于多动不甚频繁、体质较弱者,治疗时要以健脾为主,应用宋老的悦脾汤加减治疗之。虽有多动不治动而治以调脾,此乃不治动而动则自止之意。
3 典型病例
3.1 例1 患儿,男,8岁。患儿四肢时时不自主抖动月余,同时腹肌不时上下抽动。在受批评、训斥时症状加重。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小动作较多、烦急,易激惹。查体见患儿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中医辨证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郁气滞。治宜滋养肝肾,舒肝理气。方药:生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15g(先煎),杭菊花10g,杭白芍12g,生地黄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当归10g,石菖蒲10g,川郁金10g。百合10g,钩藤15g(后下),川楝子10g。
患儿服药7剂后,诸症大减,自诉有时上课感到头昏不清,加荷叶10g以升清阳之气,加茯苓15g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坚持服药28剂,家长反映患儿情绪稳定,多动症状基本消失,上课已基本可以坚持听讲,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继服前药,改2日服1剂,连服3个月后停药。1年后追访,患儿正常,多动症痊愈后未出现反复。
按语:
此例患儿消瘦,平素急躁易怒,舌体瘦小偏红,说明其多动属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之证。病位主要在肝肾。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小儿阴常不足,加之调养不当,造成肝肾阴虚之候,导致出现肝阳偏亢之象,如急躁易怒、多动多语。本病虽以多动为主症,但本型中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矛盾,因此治疗时应从滋补肝肾入手,不能一味安神。通过滋养肝肾,阴血得以充盈,自能达到平肝息风之目的。
3.2 例2 患儿,男,11岁。患儿多动不宁数月,老师反映患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伴见面色少华,时有气短心慌,夜寐不安,纳差,大便溏薄,1日一行。校对试验水平较差。舌质淡、苔薄,脉细。中医证属:心脾两虚、心神不宁。
治宜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方药:藿香10g、苏梗10g、竹茹10g、佛手10g、太子参10g、沙参15g、焦三仙10g、天花粉10g、乌梅10g、茯苓15g、黄芪10g、山药10g、石菖蒲10g、川郁金10g、炒枣仁20g、钩藤15g、夜交藤10g。服上药14剂,患儿纳食明显增多,面色好转,睡眠较前安稳,但上课仍不能认真听讲,精神不集中。上方加五味子6g、麦冬8g,取生脉散之意养心敛气;加珍珠母15g镇心安神。再进30剂,家长反映患儿上课能坚持听讲,回家后能主动完成作业,经查校对试验水平已在正常范围。
按语:患儿素体脾虚,故见面色少华、纳呆、便溏等症状。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乏源,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而出现气血不足之证,脾主气,心主血,故表现为心脾两虚的症状,所以在治疗时应从心脾入手,用悦脾汤为基础方加减,健脾益气,使中焦得以运化,健脾开胃,使水谷得以入化,脾运强健,气血得有化生之源,故脾气充盈,则心气、心血亦得以充盈。用生脉散养阴、益气、敛气,心气盈则心神宁,心血充则心有所主,起到补益心脾,安神定志的功效。
4 讨论
小儿多动症,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普遍认为:小儿多动症的发病与小儿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虚”,关系密切,临床根据小儿症状的主次而分成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痰火扰神等证型,各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肾为先天之本,若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调养不当,则致阴阳失衡,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候,如烦急易怒、形体多动。肝藏血,血属阴,肝肾阴虚则阴血亦虚,血不养心则注意力涣散,易忘事。脾为后天之本,小儿饮食不知自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运失司,生化乏源,先天之肾得不到充养,阴血无以 化生,心脾两虚而引发诸多症候。宋老认为:在五脏中,肝对于小儿多动症最为重要。因此在治疗时,多采用平肝潜阳为主,兼顾健脾养胃为辅治疗小儿多动症。
宋老具体治疗用药时,多注意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标是指在辨证用药基础上,根据患儿多动的特点,加用重镇安神之品缓解症状,可选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灵磁石等,具有平肝潜阳功效、又能宁心安神的药物。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龙骨、牡蛎煎熬后有抑制骨骼肌兴奋的作用。心脾两虚型的治疗,应以健脾为主,脾健运才能生化有源。多动儿童一般睡眠较差,所以在用药时,应注意佐用安神宁心之品,其中酸枣仁能益肝养血,其水溶液有镇静、安神、催眠的作用,是临床常用之品。肝肾阴虚型的治疗,则以益肾养阴为重,因为肝肾同源,肾阴充盛则肝之阴血亦充足。通过滋养肾阴、养血和血来柔肝敛阴、平潜肝阳。 宋老常常强调:患儿要及早就医,早就诊的患儿治疗时,疗程较短,临床治愈率高,追访显示很少出现病情反复。
宋老观察到:多动症状如摇头、眨眼、耸肩及上课做小动作等,与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差相比,在服药一定时间后,多动症状最早出现好转,随后注意力及学习成绩逐渐出现好转,在痊愈的患儿中,多动症状最早消失,继续服药注意力及学习成绩则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宋老认为:肝主筋主风,肝气过旺则肝风动,肝风动则筋拘挛,身体多动。肝主气,气贯穿于全身,肝气调达,全身舒畅,五脏俱荣。肝气郁结则烦急,易激惹,任性冲动。肝气郁结则五脏之气不畅,五脏为之累而损,如心主思,心气不畅则才思不敏,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所以肝是主要矛盾,治肝调肝是宋老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主要方法,也是宋老治疗小儿多动症的重要思路,这是我们在跟宋老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