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辛温去寒法,(麻黄汤)
2.寒泻救阴法,(白虎汤)
3.回阳救逆法,(四逆汤)
4.微发小汗法,(桂麻各半汤)
5.升津发汗法,(葛根汤)
6.速决速汗法,(大青龙汤)
7.调和阴阳法,(桂枝汤)
8.引经报使法,(黄芪五物汤)
9.固表止汗法,(桂枝加附子汤)
10.潜阳育阴法,(桂枝加龙牡汤)
11.培土制水法,(天雄散)
12.温脾固阳法,(甘草干姜汤)
13.滋补消导法,(酸枣仁汤)
14.敛肺止咳法,(苓甘五味姜辛汤)
15.条达肝气法,(镇肝熄风汤)
16.引火归元法,(引火汤)
17.少火生气法,(肾气丸)
18.阴阳互根法,(白虎加人参汤)
19.扶正去邪法,(小建中汤)
20.祛邪扶正法,(大黄附子汤)
21.补不恋邪法,(附子粳米汤)
22.逆流挽舟法,(葛芩连汤)
23.提壶揭盖法,(越婢汤)
24.通下清上法,(大承气汤)
25.升降脾胃法,(泻心汤)
26.格拒反佐法,(芍药汤)
27.滋水行舟法,(麻仁丸)
28.轻升脾气法,(补中益气汤)
29.升水降火法,(黄连阿胶汤)
30.培土生金法,(参苓白术散)
31.滋水涵木法,(六味地黄丸)
32.泻南补北法,(附子泻心汤)
33.缓急止痛法,(甘麦大枣汤)
34.柔肝止痛法,(芍药甘草汤)
35.柔肝利水法,(当归芍药散)
36.行阳化湿法,(苓桂术甘汤)
37.利水消肿法,(五苓散)
38.逐水消肿法,(十枣汤)
39.行阳化瘀法,(桂枝茯苓丸)
40.通下化瘀法,(桃仁承气汤)
41.破血逐瘀法,(抵挡汤)
42.降气化痰法,(桂枝加厚杏汤)
43.行气豁痰法,(栝蒌薤白白酒汤)
44.行气燥湿法,(二陈汤)
45.行气排脓法,(排脓散)
46.行阳排脓法,(薏苡附子败酱散)
47.苦温化湿法,(乌梅丸)
48.涩肠止利法,(桃花汤)
49.利水实便法,(五苓散)
50.润肠通便法,(蜜煎方)
伤寒心法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咽痛腹痛骨节痛,厥利清谷四逆瘥。
少阴阳邪脉
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二三日无里证,减辛加草用之良。
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囊缩舌短苔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圆。
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微绝,通脉四逆主之先,
利止参加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两感
一日太阳少阴病,头痛口干渴而烦。二日阳明太阴病,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表证
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里证
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阳证
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阴证
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
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咽痛通身厥冷寒,重强身疼如被杖,腹中绞痛若石坚,
或呕或利或烦躁,或出冷汗温补先,无汗还阳退阴汗,急灸气海及关元。
上一篇:51个重要治病经验(中医老专家行医一生的总结)
下一篇:抓主证全集:两大经方高手齐讲抓主证之法!
【重】《中药增效配对》
熟记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个中医师!
?1、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2、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5、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6、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7、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8、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9、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10、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1、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白术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4、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9、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21、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0、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2、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3、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4、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5、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泽泻
26、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7、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28、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
=================================================================================================
熟记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个中医师!
许多病人看中医时,看到中医拿起笔来,就直接开方,大多数人都想知道,中医师是根据什么来开的方呢?其实细心的病人可能会发现,医生在开完几个药后,往往会有所思考,然后再下笔加药。这就涉及到常规的基础药方,也就是当你的病是比较明确的时候,医生先开基础的药方,然后再根据你的其它症状进行加减。下面就是一些常规的基础药方,掌握了对于不复杂的病症,你也可以直接开方,相当于就是一个中医师了。
补血基础方:黄耆25g、当归10g、大枣30g;
补脾基础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基方: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
疏肝基础方: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
定踹基础方: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基础方: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
排石基础方: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
降酶基础方: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
降糖基础方: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肠炎基础方: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解毒基础方: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
滋阴基础方: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
化湿开胃方: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方: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0g;
通络止痛方: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温经散寒方: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除了上述的一些基础方外,还有一些必用的药物:
涉及头疼,必用川芎;
涉及疼痛,必用元胡;
涉及气虚,必用黄芪;
涉及虚脱,必用人参;
涉及血虚,必用阿胶;
涉及出血,必用三七;
涉及气郁,必用香附;
涉及便秘,必用大黄;
涉及肝郁,必用柴胡;
涉及热毒,必用二花;
涉及阳虚,必用附子;
涉及热病,必用犀角;
涉及妇科,必用当归;
涉及外感,必用荆芥;
涉及失眠,必用枣仁;
涉及郁证,必用合欢;
涉及面瘫,必用白附;
涉及腿病,必用牛膝;
涉及头病,必用天麻;
涉及阳痿,必用羊藿;
涉及阴虚,必用麦冬;
涉及咳嗽,必用杏仁;
涉及呕吐,必用半夏;
涉及中毒,必用绿豆;
涉及诸风,必用防风;
涉及白发,必用首乌;
涉及风湿,必用灵仙;
涉及骨病,必用川断;
涉及咽喉,必用桔梗;
涉及失音,必用大海;? ? ? ? ? ? ? ? ? ? ? ? 涉及腰痛,必用杜仲;
涉及尿石,必用金钱;
涉及虚热,必用青蒿;
涉及牙疼,必用细辛;
涉及黄疸,必用茵陈;
涉及闭经,必用益母;
涉及淋症,必用车前;
涉及鼻塞,必用辛夷;
涉及乳少,必用山甲;
涉及目赤,必用栀子;
涉及目昏,必用青葙;
涉及鸡眼,必用鸦胆;
涉及呃逆,必用柿蒂;
涉及疝气,必用橘核;
涉及胀满,必用槟榔;
涉及汗症,必用浮麦;
涉及阴痒,必用蛇床;
涉及痰厥,必用皂荚;
涉及遗尿,必用桑蛸;
涉及疮疡,必用麝香;
涉及白斑,必用陀僧;
涉及疥疮,必用硫磺;
涉及蛇疮,必用雄黄;
涉及不孕,必用石英;
涉及耳鸣,必用磁石;
涉及痰多,必用竹沥;
涉及癌症,必用蛇草。
=========================================================================
==========================================================================
伤寒论五十味中药主证
?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上冲感,搏动感。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黄芪证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
桂枝证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
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
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证。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证,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
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
栝蒌根:主治渴而不呕。
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大黄:主治腹症:心下硬,坚,按之心下满痛。精神症状:谵语,心热,狂,烦,燥。大便症状:便秘,大便难。脉症:脉滑而疾,数而滑。
芒硝:主治便秘,舌干燥而谵语。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
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
牡蛎:主治烦惊,口渴而胸胁痞硬。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身体疼痛,脉沉迟。烦渴,舌面干燥。恶寒,脉微。
麦门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
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干地黄:主治血证,尤其以妇人子宫出血为多。
当归:主治腹痛,兼治崩漏,疮毒脓血。
川芎:主治腹痛。
牡丹皮:主治少腹痛而出血。
杏仁:主治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
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气而时冒。
桔梗:主治咽痛,咽干而咳。
葶苈子:主治咳喘而胸腹胀满,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肿。
桃仁:主治肌肤甲错,小便自利。
庶虫:主治经水不利,小腹满痛。
水蛭:主治少腹硬满,发狂善忘,小便自利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