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 又见清明,举国同哀,半夏要庆幸生在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可以让英魂得祭,逝者安息。
??? 很多时候,历史是不需要事实的,半夏突然想到一个上下几千年来最为悲情的历史故事——赵氏孤儿,史称“下宫之难”。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被拍成了很多电影和电视的“赵氏孤儿”。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势力最大的卿大夫家族——赵氏家族惨遭灭门,史称“下宫之难”。只有赵朔之妻、晋景公姐姐赵庄姬的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并在15年后依靠韩厥等人的帮助而复兴赵氏家业。这个忠义的故事,传唱了千年,等到了元杂剧家纪君祥的笔下,已经变得荡气回肠,大奸臣屠岸贾,“赴死容易,立孤难”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于是为了复立孤儿,有了慷慨赴死的孙杵臼,拿自己孩子换孤儿,且从此背负着卖友求荣骂名、忍辱负重抚养孤儿的程婴和认贼作父、成人后杀贼复仇、光复家业的赵武。半夏在想,金庸老先生笔下的杨康的故事,是不是来源于此。
??? 而真实的历史又有几人知道,在《史记.晋世家》和《左转》里清楚的记载着另一个充满了丑闻和阴谋的版本。失去父亲庇佑的孤儿赵武和寡母赵庄姬(公主),为了生存和利益,庄姬被迫与丈夫的叔叔赵婴齐乱伦通奸,心怀叵测的族亲赵括和赵同讨伐奸夫,并害死奸夫。庄姬伙同外族灭了赵氏族人。在皇帝舅舅的支持下,十五年后赵武夺回赵家所有爵位和财富。
??? 后来赵家实力越来越大,终于在赵武孙子时,三分晋国,自己为赵国,这便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起源了。为了给自己一个光辉的历史,于是,历史被改写成了一个忠义的正义故事。千年后的大宋皇帝,为了赵姓的光辉更是卖力地推广着“赵氏孤儿”地传奇。
??? 可见,所谓的历史,所谓的真相都在统治者的手中。
??? 今天开始解读《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类方的条文,进入柴胡后,就开始进入少阳了,疾病就更深一层,进到了少阳经、腑或半表半里或三焦系统。小柴胡汤类方,感觉还是很难总结的,小柴胡汤似乎是一个万能的方剂,跟谁都很友好,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的加减或合方实在太多了。半夏突然觉得,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黄煌老师曾写过一篇抗疫的文章,文章的辨证论证,非常值得认真学习,尤其是以小柴胡汤为中心的加减和合的方应用,半夏就给“抄袭”过来。黄煌老师是从表里、寒热、虚实,风、痰、湿、郁、燥、淤等方面来论述。
??? 出表:合桂枝汤、葱豉汤,或选柴葛解肌汤、葛根汤等;入里:病情复杂多变,据证而定方,如选大柴胡汤、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等;化热:合黄芩汤、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白虎汤、牛角地黄汤等;化寒:合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或选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等;转实:加芒硝,或合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或选大陷胸汤、防风通圣散等;变虚:合桂枝汤、小建中汤、四君子汤、当归芍药散等,或选炙甘草汤、补中益气汤、竹叶石膏汤、三甲复脉汤、薯蓣丸等;夹风:加荆芥、防风、菊花、羌活、独活等,或选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等;夹湿:合五苓散、麻杏苡甘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夹燥:合玄麦甘桔汤、三鲜汤等;夹痰:合半夏厚朴汤、温胆汤,或选射干麻黄汤等;夹瘀:合四物汤、桂枝茯苓丸,或选血府逐瘀汤、鳖甲煎丸等;夹郁:合四逆散,或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夹冲逆:合桂甘龙牡汤、奔豚汤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煌老师还用表格的形式,使得它更加清晰易懂。
?
??? 关于小柴胡汤,半夏之前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过,就不在赘述了,下面只对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条文进行简单的注解。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此条在之前的麻黄汤篇中曾提到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从脉浮细,外已解,可以看出邪去正衰,病人需卧床休息。如果病人有胸满胁痛之证,则说明入邪入了少阳,太阳少阳合病,当以小柴胡汤来和解;如果病人只有脉浮,无脉细和胸胁痛等症,说明病邪还在太阳,故仍用麻黄汤。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 这条是小柴胡汤最为典型的症状。“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邪因正虚,自表入里,结与脐下,与正纷争,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经络与脏腑相连,气随经必传入里,故曰,其痛必下。邪在上焦,故曰邪高,邪随经入里,故痛下,里气与邪气相博,逆而上行,必做呕。
??? 频繁的倒春寒,让深圳今年的春天反而更有了春天的韵味,仿佛一个多情的、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活泼可爱。早些时候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然后是那洁白的木绣球“九出琼花一夜开”,“天下无双独此花”,再到“乱花渐入迷人眼”,“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温也一度升至“罗衣何飘飘”。半夏以为冬已尽,夏欲来,将家里的棉衣棉被全都收了起来,换上了夏天的衣服和被子。怎料,这两天突然来了个“清明时节雨纷纷”,气温也降到十几度以下,真真应了清明的景,颇像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天气一冷,孩儿们天天想着好吃的。儿子缠着半夏,非要吃妈妈烤的面包,各种撒娇卖萌,真的是心都化了,只好答应给他烤面包。怎赖时间太久没用,面包机烤到一半罢工,半夏只好手工去做。很少动手做这些事,才发现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三次都失败了,浪费了两晚的时间,真真太心疼了。姑娘还贴心地跑过来说,妈妈我来帮你揉面,正好可以学门手艺。半夏一看,这是在给孩子树立坏榜样呀。果断拒绝了,告诉她,这有什么可学的,买个傻瓜面包机,分分钟搞定,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上面,有这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立马京东下单,买了个新面包机。一大早就送到了家了,今天他们不仅有了面包吃,还吃到了面包机发酵的甜甜的苹果酱。
???专业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学医也一样,只有不断精进,才有望他日成为一名好医生。
雾里伤寒,虚虚实实
??? 在解读小柴胡汤条文前,半夏想把今天读到的一医案记录下来。
郑某,女,29岁。
患者结婚多年,未曾生育。月经一般都是推迟,3~4个月来潮一次,经期甚短、量少,继而会恶寒发热,虽经治疗,但未能根治。
??? 此次又是月经来潮后忽然中止,初起发热恶寒,继而寒热往来,傍晚发热更甚,并自言乱语,天亮时出汗,汗后热退,又复恶寒。
? ? 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目赤,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神倦,已有9天不大便。舌苔白,脉象弦数。经血液检查诊为疟疾。
??? 经期外感,又兼大便秘結,故成少阳阳明并病。少阳证不用多说,但很多人一看到傍晚热盛,并自言乱语,会认为是大柴胡汤证。其实不然,《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柴胡加芒硝汤与大柴胡汤的区别,半夏觉得主要在寒热上,大柴胡汤会见到阳明实热证,因而舌苔是黄的,小便也应该是黄的。???热结
而柴胡加芒硝汤,主要是阳明燥结,舌苔是白的。?????????????????寒结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这种需要细微辨证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昨晚,半夏遇到的寒性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喘息不得卧,劳累后也加重。关于喘证,在《金匮》中有三个类似的方子,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厚朴麻黄汤。可以说,后面的两方是小青龙汤的变方。它们共同的药物都有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五味药,也就是仲景常用的药组姜辛五味加半夏麻黄,小青龙是在此基础上加了桂枝芍药和甘草,从药物组成上看,小青龙的表证更重一些,需要桂枝汤来解表,同时桂麻同用发汗力量也更强一些;射干麻黄汤,是在上五味共同的药物上加了射干、冬花、紫菀和大枣,而且,干姜换成了生姜,因此,从药物上看,射干麻黄汤,散饮的力量会强一些,且射干长于清痰泻火利咽,而冬花紫菀,降气止咳的作用也更强一些,因此它的主证是“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厚朴麻黄汤是在上五味药基础上加了厚朴杏子石膏和小麦,从药性上看,厚朴麻黄汤喘满会更严重一些,同时,内有燥热,故需要用石膏,这跟小青龙加石膏汤是一个道理,而用了大量的小麦,可推断,病人可能心气不足,或有心神失养的症状,需要大量的小麦来安神。从这些药证上可以看出,这三个方子,病情也是一步步往里更深的。以上只是半夏粗浅的用药证来推测,故也有可能并非如此。
接着来看小柴胡汤的条文。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传经尽之时,“脉迟浮弱”说明邪入里,而表未解,故仍“恶风寒”,“脉迟”为寒,“手足温”,说明病未成实,“医二三下之”伤胃阳,故“不能食”,“胁下满痛”则说明,邪入少阳。这条里最难理解的大约便是“面目及身黄”,这有很多种理解,一种是本来就脾有湿,现热又入内,湿热交蒸,故一身面目悉黄。还有一种理解是,里阳虚,土色外现,故一身面目悉黄,更有人直接理解这是邪入阳明的标志,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好像都说得通。“颈项强”有理解太阳表证还在的,也有理解为太阳阳明并病的,也有理解营血不足的。“小便难”到底是湿不下行呢?还是三焦气化不利?抑或是津液不足?后世注家各种版本,半夏认为,只有在临床上真正看了,才能知道。三阳并病也好,但见柴胡一证也好,总之,医生要给予小柴胡汤。服药后,湿往下行,故必见“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指胃中有停水,而饮停心下,食则哕,饮水则呕,这都不是柴胡证,必须认真辨别。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这是太阳证,“胁下满”这是少阳证,“手足温而渴者”这是阳明证,“伤寒四五日”说明邪在三阳经,故三阳并病用小柴胡汤和解。“手足温而渴者”还有一种理解是邪在表手足热,邪在里手足厥冷,今手足温,说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半夏认为这种理解有点牵强。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条在桂枝汤类证中解释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里有虚寒,虚人伤寒建其中,故给予小建中汤,如果不好,说明弄错了,弦脉为少阳之主脉,故当用小柴胡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这是仲景给予用小柴胡汤的大法,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上要谨记。如果柴胡病证被医生误下了,但柴胡证仍在,仍需继续用柴胡汤。这是仲景用药的另一个大原则,不单单柴胡证是这样的,桂枝证也如此。因为误下,邪深陷,正气也虚,故会出现战汗作解。?
小柴胡汤类方三
?? 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又到了一年一度申请学位的季节,半夏在带孩子上虽然很佛系,无赖深圳中考升学率实在是太低了,为了女儿,半夏不得不先抛开其它的事情,这些天书也荒废了。
?? 继续来解读《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类证的条文。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太阳病,过经十几天了,按理应该传经了,医生不知柴胡证仍在,也可理解为表证仍在,而无用了攻下的药,结果并未造成坏病,柴胡证仍在,故仍要给予小柴胡汤,这跟之前所讲太阳病一样的道理。如果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少阳证未除,而邪热又内陷,传于阳明,阳明结热,故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存在争议的一点是其组成,部分医家认为里面不含大黄,理由是心下急,郁郁微烦,强调的是胃中热,或上焦结热,并未提及大便硬之类的阳明腑实之证;当然另一部分医家就认为一定是含大黄的,因为仲景用了下之则愈,半夏仍为不必去争论这些,临床上可以随证处之。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伤寒十三日不解,为过经不解,胸胁满而呕,这是邪传少阳之证;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腑实已成,少阳阳明并病。“已而微利”这是医生误用丸药下之后,所造成的胃虚,或者说邪热内陷的缘故。“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本是少阳阳明并病的大柴胡汤证,医生误用丸药下之,即少阳阳明并病时,不先解决半表半里的少阳之证,而先去攻里实,故导致邪热内陷,里热更甚而燥结,这是一种错误的治法,因用丸药攻下造成胃中虚,所以大柴胡汤已经不适合,需先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再用柴胡加芒硝汤泻胃中热,同时软坚润燥。柴胡加芒硝中的芒硝用在这里确实很好,既可以泻阳明胃热,同时芒硝又是很好的攻坚润燥之药。
??? 很遗憾的是,昨天在看到前辈们的一案时,一病人二便不通九日,四肢厥逆,当时半夏只考虑此人是寒积,开处了大黄加附子汤,因此弄错了,这是对《内经》不理解的缘故。《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夫前阴利水,后阴利谷,输泻有常度者,全赖肾司开阖之权矣。
??? 肾受寒侵则开阖失职,若开而不阖,则二便泄利;阖而不开,则二便不通。故此案应以通脉四逆汤急温肾阳,以复开阖之权,则二便自通。真的是越学越无知。虽然弄错了,半夏还是认真地看了一下大黄附子汤的适应证。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
???? 大黄三两? 炮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大黄附子只有三味药,主要治疗寒积里实证。临床中常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 它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
??? 与大黄附子汤最相似的方剂大概就是千金方中的温脾汤,属于阳虚寒积证,有的说它是阳虚冷积,便秘。它与大黄附子汤的区别就是既有寒积,寒积是属于实的方面,又有体质基础的阳虚,阳气不足,所以温脾汤中的寒从中生为主。临床上温脾汤证的诱发也有可能与饮食的不注意有关。但它寒的主要来源还是阳虚造成。阳虚不能温通,寒积阻滞在肠道,造成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温脾汤证这种腹痛,由于有实邪,所以比起单纯的中焦虚寒,脾肾阳虚,那种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又不同。因为有实邪,所以相比理中汤、理中丸那一类的腹痛要重一些,但一般也不是很剧烈的。脾阳不足表现会伴随中焦虚寒,中焦虚寒如手足清冷或者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或迟像。中焦虚寒证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吐利腹痛。温脾汤则是中焦虚寒证加上腹痛、便秘。所以针对中焦虚寒为主造成的冷积便秘,冷积要攻下,中焦虚寒要温补脾阳,内生之寒,温补结合。
??? 这便是二者的区别。
小柴胡汤类证四
??? 继续解读《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类证的条文。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这条如果让半夏来解释,有画蛇添足之嫌,千百年来,只要看见妇人热入血实都用的小柴胡汤,只需常记便是。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这一条文,初读起来有点绕来绕去的感觉。多数经方家注解的是“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为表邪未解,“手足冷”有人理解为邪传里之证,也有人理解为邪在表之证,半夏更倾向于它是邪传里之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这是邪入里,阳结之证。之所以说是阳结,是因为有头汗出,因三阴经不到头部,纯阴之证没有头汗出,且阴证见汗出必是危证。有表邪又有里,所以说是阳微结。“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一句,仍然是在教大家如何辨证。沉脉,里证,汗出,阳微。说明表里都有,假如说是纯阴证,不会有表证。虽然,少阴病也有沉紧脉,但是在这里即便是脉沉紧,也不可能是少阴病,因为少阴病无头汗出,这种有表有里的阳微结,就是半表半里之证,所以要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假如吃了小柴胡汤,仍然不了了之,那需要等到大便出则解。因为,上焦得通,心下不满而能食,津液自然得下,大便就会自软而出。不过更多人理解,如果服用小柴胡汤后,仍然不了了之,是因为有干燥的大便,这时需要再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来微下,得大便出而解。
??? 以上是大多数经方家对此条的解读。半夏在众多注解中,独喜欢柯琴《傷寒論注》中对此条文的注解:大便硬謂之結,脉浮數能食日阳結,沉遇不能食日阴结。此条俱是少阴脉。謂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若謂阴不得有汗,則少阴亡阳,脉紧汗出者有矣。然亡阳与阴結有别,亡阳咽痛吐利,阴結不能食而大便反硬也。亡阳与阴結亦有别,三阴脉不至头,其汗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結则汗在头也。邪在阳明、阳盛,故能食,此胃純阳結。邪在少阳,阳微,故不欲食,此謂阳微結,宜屬小柴胡矣。然欲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而微恶寒,亦可屬少阴,但头汗出,可属之少阳。欲反复证明头汗之类,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上焦得通,则心下不满而飲食,津液得下,則大便自軟而得便矣。此为少阴少阳之疑似证。
昨天谈到的大黄附子汤,因为太晚了,半夏并没讲完,黄煌老师对其有具体的解读。其方正特点为: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 胡希恕老师在讲《金匮要略》时讲本条文说:这个方子常用,“胁下偏痛”,偏于一侧痛。这个方剂不只治胁下,凡是偏侧痛,都起作用。在临床上常遇关节疼痛,我们用桂枝加术附,偏于一侧痛呢,可以加大黄,但剂量不必用大。
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中:本方的辩证要点是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用之均验。
这不仅让半夏想起跟它可以称之为对方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上也可用于偏于一侧的疼痛,而且止痛效果也很好,它们两个的区别就在于麻黄与大黄,所以一个是表实的阴证,一个是里实的阴证。
大黄附子汤出现在《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一篇中,其中涉及到的各方剂要认真地辨证。
一般脾胃虚弱、寒饮内盛而造成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用附子粳米汤主之;
若中焦虚寒,脾胃阳衰“大寒痛,上冲皮起,上下痛不可触近”,用大建中汤主之;
若虚寒较久,致使痰涎水饮胶结中焦,而发腹痛,“寒气厥逆”而呕吐清涎者,可用赤丸主之;
但若腹部胀痛,大便闭结,舌红苔黄者,则为肠胃实热积滞而然,可用厚朴三物汤主之;
若见证比厚朴三物汤证痛、满、闭结还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
若胸胁偏痛、便秘、脉紧弦者,有寒,当温下,则须用大黄附子汤主之;
若里实便秘、腹痛兼表证,“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者,则用厚朴七物汤主之;
若同属表里合病,但胸胁发胀、口苦、“心下满痛”而痞硬者,可用大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类证五
??? 继续解读《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类证的条文。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 “阳明病,发潮热”为胃实,本应该大便硬、小便数,现在“大便溏、小便自可”说明胃中虽有热,但并未胃实;“胸胁满不去者”这是少阳病的症状,故本条应属于少阳阳明并病,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凡见少阳一证,便不可汗下,均以小柴胡汤来和解。太阳居表,阳明居里,少阳居中,三阳或二阳并病,但见柴胡证,都用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 “胁下硬满”和“呕”,这是少阳之证,“不大便”是阳明病,阳明病胃家实热,舌苔应黄,此处“舌上白苔者”说明邪热并未进入阳明之腑,仍属少阳之半表半里。因此,这条同上条一样,也是少阳与阳明并病,只是证不太一样,依照仲景法则,依然是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之气游走于三焦,因胸胁硬满而阻隔,上焦之治节不能行,津液不能四布,故舌上苔白而呕,给予小柴胡汤后,硬满开,上焦通,津液得下,胃气和;胃和则身和,上焦通,身和则腠理开,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 这两条必须一起看,要不没法解读。关于这两条,各注家理解都不一样,半夏只能选适合自己理解的来解读。“阳明中风”为有表证,弦脉为少阳,浮脉为太阳,大脉为阳明,“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时时哕,耳前后肿”这些为少阳之证,“腹都满,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这是阳明之证;“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这是表证仍在,故三阳并病,需用小柴胡汤。如果只有浮脉的表证,而无其它里证,用麻黄汤,这说明表证也是表实证。皇帝内经上说,“哕”为肺胃之气隔绝,又加上腹满,故这是不治之证。
??? 今天回家太晚了,再加上最后两条确实不太好理解,也不知道半夏解读得对不对
热门中医内科